《呼叫027》首映:青春之光照亮时代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呼叫027》:双时空叙事下的女性史诗与历史精神的当代回响**
在商业片占据主流的电影市场,《呼叫027》以女性冒险勘探题材的独特定位闯入公众视野。这部改编自青海油田作家吴德令作品《南八仙》的影片,不仅是对一段尘封历史的钩沉,更是一次关于女性叙事、精神传承与影像本体的深刻探索。其双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极端环境下的真实拍摄,以及对“女性奉献”的多元解读,共同构成了一部值得深度剖析的文本。
### 一、叙事策略:双时空对话中的历史祛魅与精神重构
影片采用现代赛车手与建国初期女地质队员的跨时空对话,这一设计远超简单的“今昔对比”。它通过现代人追逐速度与激情的冒险,反衬出过去勘探者以生命为代价的“国家冒险”,形成一种历史认知的张力。现代线中的赛车象征着个体自由的极限挑战,而历史线中的勘探则承载着集体主义的使命——这种并置并非为了否定任何一种价值,而是试图在时空交错中寻找精神的共通性:人类对未知的征服欲如何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导演寒松筠通过这种叙事,巧妙避开了传统主旋律电影可能带来的说教感,让历史自己“发声”,而现代角色则成为观众进入历史的向导,完成了一场对集体记忆的“祛魅”与“重塑”。
### 二、题材突破:女性冒险叙事的双重解构与困境
作为首部女性冒险勘探题材电影,《呼叫027》试图打破两种固有叙事:一是将女性局限于家庭情感题材的创作窠臼,二是将勘探英雄默认为男性群体的历史书写。影片中八位女地质队员在柴达木盆地的生死考验,不仅展现了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专业能力,更通过赵子琪所说的“她们同时也是妻子和母亲”这一视角,揭示了女性在国家使命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双重牺牲。然而,这种突破也暗含困境:当影片强调“女性奉献”时,是否无形中强化了“女性必须付出更多才能被看见”的潜在逻辑?这是女性题材创作始终需要平衡的议题。
### 三、拍摄美学:极端环境下的真实性与影像伦理
剧组深入魔鬼城、无人区实景拍摄,演员在近50度温差中体验角色困境,这种制作方式本身已成为影片意义的延伸。在绿幕技术与虚拟拍摄成为主流的今天,《呼叫027》选择用“身体在场”的方式致敬历史,使得演员的艰苦与角色的艰辛形成互文。这种创作态度不仅是对方法派表演的极致实践,更暗含了对“真实”的哲学追问:在讲述一个关于“真实牺牲”的故事时,影像是否应当承载同等重量的“真实痛苦”?这种拍摄伦理的选择,让影片超越了单纯的视听产品,成为一场当代电影人对历史敬意的行为艺术。
### 四、时代语境:集体记忆的银幕转化与精神消费
在建国75周年的节点上,《呼叫027》的诞生呼应了近年来“新主旋律”作品的创作趋势——不再强调宏大的历史论述,而是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精神。但与其他作品不同,它选择了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女性群体,这反映了当下文化消费市场对“稀缺历史素材”的挖掘需求。当“南八仙”精神被重新激活,其背后是国家记忆工程与大众文化生产的合流:历史需要被不断重述才能保持生命力,而电影正是最具传播效力的重述媒介之一。
### 五、行业意义:小众题材的破圈尝试与创作风险
由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等机构联合出品的背景,揭示了影片在创作定位上的特殊性:它既试图保持艺术表达的完整性,又承载着特定的宣传教育功能。这种双重属性使得《呼叫027》在市场上面临严峻挑战——如何让一个远离当代年轻人生活经验的故事产生共情?其双时空叙事或许正是破局的关键:用现代冒险故事作为引子,降低历史题材的观看门槛。这种尝试无论成败,都为同类题材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结语**
《呼叫027》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值得被铭记的故事,更在于它通过电影语言本身,完成了一场关于历史、女性与记忆的思辨。当何杜娟在采访中说“对青春和奉献有了更深理解”时,这句话恰恰揭示了影片的核心诉求: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奉献”的内涵?影片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它通过两个时代的对话提醒我们:某些人类品质——勇气、坚韧、对信念的执着——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值得被珍视和传承。这或许正是“呼叫027”这一片名的深意:在历史与现实的电波中,我们始终在寻找那些不应被遗忘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