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海报曝光,主创分享幕后故事

《只此青绿》海报曝光,主创分享幕后故事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九月初的海边,海浪电影周如期而至。九月七日傍晚,一场备受瞩目的红毯仪式上,《只此青绿》主创团队集体,成为镁光灯聚焦的中心。导演周莉亚、韩真,领衔主演张翰、谢素豪,演员刘沛然等一一走过红毯,他们的出现不仅预示着这部备受期待的电影作品即将与观众见面,更标志着一段跨越舞台与银幕的旅程即将开启新的篇章。随后的特别放映活动结束后,主创们与观众进行了深入的映后交流,那些真挚的创作故事与情感流露,让这个夜晚超越了普通电影活动的意义,成为一次关于艺术传承与文化使命的对话。
这部即将于九月十五日全国公映的电影,其前身是轰动一时的同名舞蹈诗剧。从舞台到银幕,《只此青绿》完成了一次艺术形式的华丽转型,而这一过程由原舞剧的编导和表演团队共同完成,确保了作品艺术灵魂的一脉相承。对于那些未能亲临剧场感受舞剧魅力的观众而言,电影版《只此青绿》提供了全新的观赏可能。而在正式上映前,九月十三日至十四日,部分限量影城将率先开启点映场,为迫不及待的观众提供提前一睹为快的机会。
《只此青绿》海报曝光,主创分享幕后故事 -1
在映后互动中,周莉亚导演用“久违的老朋友”形容与这部电影作品的重逢,言语间流露出对创作历程的深深眷恋。艺术作品之于创作者,往往不仅是心血的结晶,更是生命中某个阶段的见证者。周莉亚的感言揭示了创作者与作品之间那种超越时间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不会因作品完成而终止,反而随着每一次重温而愈发深厚。韩真导演则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她将创作描述为理性思考与感性灵光的结合体,由无数个“灵光乍现”的瞬间汇聚而成。这一描述精准捕捉了艺术创作的微妙本质——那些看似偶然的灵感迸发,实则建立在长期专业积累与深度思考的基础之上,是量变引发的质变,是持续探索后的豁然开朗。
领衔主演张翰在片中饰演希孟一角,他分享了从最初模仿角色到最终与角色产生“灵魂共振”的表演历程。真正优秀的表演从来不只是的展示,而是演员与角色之间界限的消融,是艺术灵魂的相互叩击。张翰描述的那种超越表演的投入,正是无数表演艺术家追求的理想境界。饰演展卷人的谢素豪则坦言,自己在每一场表演中都全情投入,以至于“百分之百落泪”。这种情感的真实流露,不仅需要精湛的演技支撑,更依赖于演员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与共鸣。年轻演员刘沛然将《只此青绿》视为自己毕业后的首部舞剧和电影作品,她表示从中获益良多。对于年轻艺术家而言,参与这样一部文化底蕴深厚的作品,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既是对专业能力的锤炼,也是对艺术认知的深化。
《只此青绿》海报曝光,主创分享幕后故事 -2
总监制兼总制片人傅若清从更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创作的初衷。他明确指出,团队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传承中华文化及中式美学,认为电影人肩负着让这样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的责任。这一表述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追求,将创作提升到文化使命的高度。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呈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古老的审美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成为摆在每一位文艺创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此青绿》的创作团队用他们的实践回应了这一课题,试图在银幕上构建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业内的初步反响也印证了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导演杨子在观看《只此青绿》后表示,这部电影刷新了他对电影的想象,数次感动落泪,并从中看到了文艺创作者的共同影子。这一评价不仅肯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更指出了其能够引发创作者普遍共鸣的特质。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这种能力——它们既是个体情感的表达,又能触及人类共通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记忆。
《只此青绿》的核心主题始终围绕着中华文化之美的展现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推动。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需要不断创新,而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具有跨越地域、年龄和文化背景的传播优势。将舞蹈诗剧转化为电影语言,不仅拓展了作品的受众范围,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影片通过精妙的视觉语言和情感,邀请观众共同走进中华传统美学的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震撼与艺术美丽。
从舞台到银幕,《只此青绿》完成的不只是艺术形式的转换,更是一次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探索。主创团队的深度投入与情感表达,业内同行的高度认可,共同构建了这部作品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随着点映与全国上映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观众将有机会走进影院,亲身感受这场关于美、关于传统、关于传承的艺术。在光影交错间,古老的审美精神与现代的电影技术对话,传统文化的种子借助新的媒介形式,播撒进更多当代人的心灵。这或许正是《只此青绿》最为深远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文化的传递与美的启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