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剧照曝光,高群书执导,9月3日上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九月三日,一部名为《生还》的影片在全国影院上映。就在公映前一天,影片发布了最新一组剧照,那些黑白与彩色交织的影像,瞬间将观众拉回到八十多年前的东北林海雪原。这部由高群书执导,邵正一、周思羽、周云鹏、彭禺厶等演员主演的战争题材电影,不同于以往宏大叙事的抗战作品,它选择了一个独特而珍贵的视角——通过一位十四岁女兵的眼睛,凝视那段被冰雪与鲜血浸透的历史。
影片改编自抗联女兵李敏的真实回忆录。在史料记载中,李敏十二岁参加抗联,成为最小的抗联战士之一。而电影中的主人公李童,正是以这位女战士为原型创作的。当镜头跟随这个十四岁少女在茫茫林海中跋涉时,观众得以用最贴近地面的视角,感受抗联战士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这种个体化的叙事,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
故事发生在东北抗联主力部队西征之后。一九三八年,为打破日军“围剿”,抗联主力分三路向西转移,留下部分部队在原地坚持游击作战。这些留守部队面临的困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不仅要应对数十倍于己的日伪军追剿,还要与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抗争,更面临着粮食、药品、弹药极度匮乏的生存危机。影片没有回避这些残酷的现实,而是通过李童的眼睛,如实呈现了抗联战士在极限环境下的挣扎与坚守。
在长白山的密林深处,这些被围困的战士们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他们用树皮和乌拉草编织成鞋,用桦树皮写信传递情报,在冰天雪地里搭建密营。当粮食断绝时,他们只能以草根、树皮果腹,甚至不得不煮食皮带。然而比物质匮乏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孤独——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不知何时才能等到援军,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时刻。但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中,抗联战士们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他们相信“红旗一定会再打起来”。
影片中有一句令人动容的台词:“我们呐喊!我们战斗!我们不屈!我们保护!”这四句口号不仅道出了抗联战士的心声,也勾勒出影片的精神脉络。在那个黑暗的年代,这些留守的抗联部队就像茫茫林海中的火种,虽然微弱,却从未熄灭。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敌后坚持了数年之久,用游击战术不断骚扰日军后方,牵制了大量敌军兵力。
随着剧情推进,这些历经磨难的战士们终于迎来了转机。在突破日军重重围剿后,他们跨越冰封的黑龙江,进入苏联境内进行整训。这一段历史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较少呈现,却是东北抗联历史中至关重要的篇章。在苏联,这些九死一生的战士们被整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为最后的反攻积蓄力量。影片细致刻画了战士们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期里的心理变化——他们既珍惜这难得的休整机会,又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故土的抗战形势。
最令人感慨的是影片结尾部分,经过整训的东北抗联教导旅重返东北战场,与苏联红军一起参加了对日军的最后决战。这一刻,那些在密林中坚持了多年的战士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被迫撤退到整训归来,这条曲折的道路正是中华民族抗战历程的缩影——在绝境中坚守,在黑暗中等待黎明。
《生还》这个片名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既指战士们肉体上的幸存,更象征着民族精神的不灭。当银幕上出现李童从少女成长为坚强战士的身影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这些抗联战士用他们的坚守证明: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希望也从未真正离开过这片土地。
影片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没有将抗联战士神化,而是如实呈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恐惧、彷徨与坚韧。当李童在雪地里艰难前行时,她会害怕;当战友在身边倒下时,她会哭泣;但当战斗来临时,她依然会毫不犹豫地举起枪。这种真实感让历史变得可亲可敬,让观众能够真正走进那个年代,理解那一代人的选择与坚守。
在当下的影视创作环境中,《生还》选择这样一个题材需要相当的勇气与担当。它不追求炫目的特效,不依赖流量明星,而是扎扎实实地讲述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导演高群书用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再现了那段被尘封的历史,让更多人了解东北抗联这支英雄部队的传奇经历。特别是通过女性视角的叙事,为这部战争题材作品注入了难得的温情与细腻。
当影片结束时,银幕上出现“谨以此片献给所有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抗联战士”的字样,这句话道出了影片制作的初衷。在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作品来铭记历史,传承那种在绝境中永不放弃的精神。抗联战士们在林海雪原中留下的足迹或许已被风雪掩埋,但他们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信仰,却通过这样的影像永远留在了民族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