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今日:杜江解读《人民抗战》智慧丰碑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在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电影史上,《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抗战题材影片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那段烽火岁月镌刻进民族记忆。这些作品并非简单的艺术创作,而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斗争的真实映射。影片中呈现的地道网络、自制地雷、铁道破袭等场景,既是对历史瞬间的还原,更是对敌后战场上智慧与勇气的立体呈现。当银幕上浮现村民们在煤油灯下制作石雷的身影,或是武工队员在夜幕掩护下炸毁敌军列车的画面,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戏剧冲突,更是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迸发的生命张力。
敌后战场的开辟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创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华北平原、江淮水网、岭南丘陵与林海雪原间,构筑起四大战略支点。这些深入日军后方的根据地,犹如插入敌人肋骨的尖刀,迫使侵略者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在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指引下,敌后军民通过运动战、游击战与破袭战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统计数据显示,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已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60余万人,解放区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争智慧,最终为战略反攻积蓄了决定性力量。
平原地区的地道网络堪称军事工程学的奇迹。在河北清苑县冉庄,纵横交错的地道系统将村落、坟场、水井甚至庙宇连成整体,形成了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地道内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仓和武器库,出入口伪装成锅台、马槽、坟冢等日常景物。这种“地下筑城”的智慧,使装备简陋的农民武装获得了与机械化部队周旋的资本。而在山东海阳地区,民兵们将火药装入石臼、瓦罐甚至南瓜壳中,创造出踏雷、绊雷、子母雷等数十种地雷形制。这些用生活器具改造的武器,在胶东半岛构筑起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铁西瓜阵”。
铁道游击队的传奇则是另一种斗争智慧的体现。在津浦铁路沿线,队员们飞身登车如履平地,截军火、炸桥梁、毁铁道,创造了“血染洋行”“智打票车”等经典战例。他们身着便装混迹市井,时而是搬运工,时而是小商贩,这种无缝切换的身份伪装,正是人民战争“化整为零”精髓的生动实践。与之呼应的是活跃在华北平原的敌后武工队,这些精干小队集军事斗争、群众动员、情报收集于一身,常常昼伏夜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击日伪据点。
这些斗争形式的共同特质,在于它们都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当北平大学生与太行山农民共同改进地雷引信,当上海技工与洪泽湖渔民合力改造土炮,真正彰显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真理。在沂蒙山区,大娘用纳鞋底的麻绳为战士编织草鞋;在白洋淀,渔民驾着鹰船为部队运送物资;在大行山,牧童用放牛歌传递敌情信号。这种全民参与的战争形态,使得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如今,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讲解员王雨婷每天都要向参观者讲述这段历史。当她引导游客弯腰穿过低矮的地道,触摸墙壁上当年的射击孔时,历史与现实就在这方寸之间完成对接。而演员杜江在重走抗战遗址后感慨:“站在这些遗迹前,才能真切体会到先辈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坚持斗争。”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历史传承的重要纽带。
这些抗战记忆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它们记录了民族的苦难与辉煌,更在于它们凝练了一种“压不垮、打不倒”的精神基因。当现代人面对科技封锁时,回望当年民众用瓦罐制造地雷的智慧;当遭遇发展困境时,重温游击队员在绝境中开辟根据地的坚韧。这种精神血脉的延续,使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能保持战略定力,正如当年地道战歌所唱:“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真正的铜墙铁壁,永远是亿万民心凝聚的精神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