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高群书执导抗联电影全国上映,再现三万壮士七百生还传奇

《生还》高群书执导抗联电影全国上映,再现三万壮士七百生还传奇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电影《生还》正在全国范围内持续热映,这部作品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重要献礼,被列为中宣部国家电影局“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影片。在众多以抗战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它被定位为今年唯一一部以“战斗者”姿态直面历史、致敬先烈的作品。影片将镜头聚焦于一段相对鲜为人知却极为悲壮的历史——东北抗日联军留守部队在主力西征后,于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游击作战,最终突围至苏联进行整训,被改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亦即历史上著名的第八十八国际旅,随后重返东北战场直至胜利的完整史诗历程。这一历史片段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较少被系统性地呈现,使得《生还》在题材选择上具有独特的开拓意义。
影片由执导过《风声》、《东京审判》等经典作品的导演操刀,这是他首次将创作视角深入东北抗联这一历史领域。高群书以其一贯的严谨与历史厚重感,选择以一名普通抗联女兵的个体经验作为叙事切入点,通过微观视角折射宏观历史,使观众得以贴近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里具体人物的命运轨迹。在创作手法上,导演坚持采用纪实风格,追求极致的真实感。影片全程采用实景拍摄,大量减少绿幕技术的使用,旨在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观影体验。这种对真实性的执着,不仅体现在场景构建上,更贯穿于故事的血肉之中。影片的主要情节和核心人物,改编自年龄最小的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这为影片注入了坚实的历史根基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
《生还》高群书执导抗联电影全国上映,再现三万壮士七百生还传奇 -1
故事始于1938年的严冬,描绘了抗联战士在日军残酷围剿、物资极度匮乏以及零下三四十度严寒的多重夹击下,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的壮烈画卷。他们并非天生英雄,而是如你我所见的平凡人,却在国家危亡之际选择了以生命为代价坚守阵地。影片细致刻画了李童、耿团长、裴大姐等一批抗联战士的群像,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指挥员,有毅然投身的普通百姓,更有在战火中迅速成长的年轻战士。影片并未刻意神化这些人物,而是着力展现他们在绝境中彼此保护、勇于牺牲、坚韧求生的鲜活细节,从而揭示“生还”二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每一次存活,都承载着战友的牺牲与希望的传递。部分战士历经千难万险突围至苏联,在异国土地上进行严格的军事整训,最终以更强大的姿态重返战场,参与对日寇的最后反攻,并迎来胜利的曙。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更是对“抗联精神”的深度诠释——那是一种在看似毫无希望的绝境中,依然不屈不挠、誓死捍卫家国的英雄气概。
为了真实再现当年抗联将士所处的艰苦环境,制作团队选择了在全域进行实景拍摄,足迹遍及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冰天雪地。剧组经历了零下三十度的极寒考验,拍摄条件异常艰苦,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设备的正常运行,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战争场面的呈现力求逼真,采用了真实的火光和爆炸效果,避免了过度依赖后期特效,使得枪林弹雨、雪原厮杀的场景极具视觉冲击力,也让观众更能切身感受到当年战斗的惨烈与震撼。在演员选择上,影片大胆启用了新人担纲主要角色,全片并无流量明星加盟,这一决策使得演员形象更加贴近历史中的普通战士,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可信度。
《生还》高群书执导抗联电影全国上映,再现三万壮士七百生还传奇 -2
自上映以来,尤其在东北地区的路演活动中,如哈尔滨、长春、沈阳、白山等历史亲历地,《生还》收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与赞誉。许多观众观后表示,影片所带来的“真实”与“震撼”直击心灵,感人至深。它让那段存在于教科书中的历史变得可知可感,让抗联战士的艰辛与伟大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鲜活的生命历程。不少评价指出,这部电影堪称“一堂最好的历史课”,它以影像的方式,成功地打捞起一段不应被遗忘的民族记忆,将历史的真相与精神的力量生动地传递给了当代观众。在和平年代,这样的作品促使人们深刻反思历史的重量,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同时也激发了深植于心的爱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通过《生还》,东北抗联那段气壮山河的斗争史及其所承载的伟大精神,得以在银幕上重生,并持续叩击着每一位观影者的心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