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高娃首作》:歌曲中的秘密揭晓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CCTV-6《中国电影报道》特别策划了《我们的胜利》系列专题节目,该系列共14集,自即日起至9月10日每晚22:00播出。节目分为《我们的胜利——电影中的抗战烽火》和《我们的胜利——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两部分,以经典抗战电影歌曲为切入点,结合人物访谈、音乐解析和电影艺术等多维度回顾历史。本期节目聚焦于电影《归心似箭》及其插曲《雁南飞》,通过深入解析这部电影和歌曲,回顾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抗战历史,颂扬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之际所展现出的牺牲精神、家国情怀以及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的融合。
电影《归心似箭》于1979年上映,由著名小说家李克异编剧,他在1961年完成剧本,但不幸在电影上映前去世。这部电影讲述了东北抗联战士魏得胜在受伤与大部队失散后,历经磨难,最终坚定归队重返抗日战场的故事。影片突破了传统抗战题材的写法,不仅展现了革命征程的艰难,还描绘了东北独特的风土人情。其中,对爱情的描写“含蓄又不乏热烈”,极具人情味,并将个人爱情与时代民族情感有效融合。女主角玉贞由斯琴高娃饰演,这是她的电影处女作,她塑造的角色形象“温柔贤淑而又明快直接”,在离别戏份中,她用“系包袱”的动作象征拥抱与离别,体现了她对角色的深刻理解。
歌曲《雁南飞》是《归心似箭》的插曲,出现在男主角魏得胜与救他的村妇玉贞分别时,是其内心情感的涌动与升华。这首歌的创作缘起于电影拍完后,导演李俊为升华主题,决定增加一首抒情歌曲,亲自写下歌词初稿,后由作曲家李伟才谱曲。演唱者单秀荣以其女高音的嗓音,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雁南飞》的意象解读中,“雁南飞”象征着候鸟的循环与生命的向前,而非简单的回归,歌词体现了个人情感(爱情)与民族大义(归队)的冲突与融合,主角内心存在斗争,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歌曲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本期节目通过深度解析《雁南飞》和《归心似箭》,不仅回顾了电影的艺术特色,还强调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背景。东北抗联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是中国抗战中开始最早、坚持最久的。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民族精神,粉碎了侵略者的妄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电影和音乐共同凝固了烽火岁月,永恒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这些经典旋律是回荡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声音,象征着抵御外侮、同仇敌忾的决心永不褪色。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本期节目不仅唤起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爱国热情,还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了历史的价值。电影《归心似箭》和歌曲《雁南飞》的成功,在于它们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大义紧密结合,展现了在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与崇高。斯琴高娃的表演和李克异的剧本都为这一主题增添了深度,而导演李俊和作曲家李伟才的合作,则让音乐成为情感的载体,升华了电影的主题。这种多角度的艺术表达,使得观众在欣赏经典的同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抗战历史的艰辛与伟大。
此外,节目还通过访谈和解析,探讨了电影和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雁南飞》不仅是一首电影插曲,更成为抗战记忆的一部分,它通过旋律和歌词,将那个时代的情感传递给后世。东北抗联的历史虽然遥远,但通过这样的艺术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体会到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这种精神的传承,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不忘历史,继续前行。
总之,本期《我们的胜利》系列专题节目通过聚焦《归心似箭》和《雁南飞》,不仅回顾了抗战历史,还展示了艺术在历史记忆中的独特价值。电影和音乐的融合,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而是充满情感和人性光辉的故事。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刻,这样的节目不仅教育了观众,更激发了民族的凝聚力,让我们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确保历史的教训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