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座谈会: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的诠释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九月的北京,一场关于电视剧《归队》的创作座谈会悄然举行。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这一会议,汇聚了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和媒体代表等百余人。这场规模不小的研讨会,围绕的是一部以“十四年抗战”史观为基础,深入东北抗联旧址采访调研,以一手史料为蓝本创作的抗战题材剧作。
《归队》的故事主线聚焦于以鲁长山为首的东北抗联小队,通过“突围、失散、寻找、重逢”的艰难历程,展现这支小队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卓越贡献。这部剧作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再现,更是对不畏艰难、历久弥新的“抗联精神”的弘扬,试图通过历史叙事激励当代人勇担使命、奋勇前行。
在艺术表达上,《归队》呈现出与以往抗战题材作品不同的特质。它摒弃了传统抗战剧的宏大叙事框架,转而聚焦一个普通六人抗联小队的战斗与生活。这种人性化叙事以真挚笔触还原人物的血肉,突出人性复杂灰度中的光辉。多线索平行时空叙事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更加丰富立体。在主题视角、人物塑造、美学表达等方面的创新,使这部剧作在同类题材中显得别具一格。
作为剧中鲁长山的扮演者,胡军在座谈会上分享了他的理解。他强调剧集采用“平视”视角展现普通战士的挣扎与信念,使人物真实有温度。袁姗姗饰演的兰花儿则被诠释为“找希望”的象征,展现普通人在家国责任下的信仰与成长历程。编剧高满堂谈及创作心路时表示,他追求的是将自身融入历史境遇,触摸真实灵魂,超越“故事工匠”的层面。导演臧溪川则希望通过这部剧作,让观众能够触摸历史,感受真实的人在战争中的勇气与希望。![]()
专家学者们对《归队》的艺术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李京盛将其总结为“三个回归”——回归历史、艺术、人性。高长力指出“归队”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既是战士归队,也是抗联寻找党中央的过程,他认为抗战题材经过这样的创新处理,仍然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尹鸿特别强调了环境对英雄的塑造作用,认为细节描写是打动观众的关键。赵彤则称赞剧集为抗联题材增添了新的主人公群体,是对人民英雄的深情致敬。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归队》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诸多启示。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时代与观众需求;深耕红色文化资源,树立精品意识。在艺术创新方面,实现了从“明星中心制”向“剧本中心制”的转变,回归艺术规律与文化根脉,践行着剧作本身所倡导的“归队精神”。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平衡上,通过细节描写与环境塑造增强历史真实感,在尊重艺术规律与类型化表达之间找到了新的路径。
《归队》的社会影响与意义不仅限于艺术层面。它以开拓性叙事和人性化表达,为抗战题材剧集提供了崭新范本。在新时代背景下,这部剧作推动了抗联精神的赓续传承,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折射大时代的精神,通过个体命运展现民族气节,《归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构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在抗战题材创作面临创新压力的当下,《归队》的探索显得尤为珍贵。它既保持了历史剧作的严肃性,又融入了现代观众能够共鸣的情感表达;既尊重历史事实,又赋予艺术创造力足够的空间。这种平衡或许正是当下历史题材创作所需要的关键所在。通过这样的创作实践,历史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成为可感、可触、可共鸣的精神资源,在新时代继续发挥着它的启迪与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