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流浪之心》北京语言大学展映圆满成功

《卓别林:流浪之心》北京语言大学展映圆满成功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2025年9月22日,逸夫报告厅人文交流空间内,一场名为“电影频道走进校园——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卓别林:流浪之心》专场放映”的活动正在举行。这场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办的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电影放映,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各界的电影爱好者与北语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意义非凡的纪念活动。
活动选择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及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举行,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电影频道党委副书记崔斌箴在致辞中表示,卓别林创造的“流浪汉”形象“夏尔洛”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文化符号,其艺术魅力穿越百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他特别强调了卓别林对中国的友好感情,指出这位电影大师的艺术理念至今仍对当代电影创作产生着深远影响。崔斌箴将此次活动形容为与卓别林的“隔空对话”,认为这不仅是对电影历史的回顾,更是世界电影与中国电影之间的一次深度交流。
《卓别林:流浪之心》北京语言大学展映圆满成功 -1
作为活动核心内容的纪录电影《卓别林:流浪之心》引起了现场的浓厚兴趣。这部由卓别林孙女卡门·卓别林执导的,通过回顾卓别林的经典电影片段、首次公开的家族影像资料以及卓别林后人的解说,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人性化的卓别林形象。影片特别探讨了卓别林成功塑造“流浪汉”形象的历史与根源,揭示了这位喜剧大师艺术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在放映过程中,观众时而会心微笑,时而陷入沉思,影片结束时现场爆发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影片放映后的分享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导演卡门·卓别林、编剧兼制片人阿希姆·巴拉、演员乌玛·卓别林等主创人员登台,与观众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珍贵的家族记忆。卡门·卓别林动情地讲述了祖父艺术创作中的点点滴滴,那些从未公开的家族影像让观众得以窥见卓别林作为普通人而非银幕巨星的真实一面。在互动交流环节,观众踊跃提问,从卓别林的艺术理念到当代电影的发展方向,从跨文化传播到电影教育,问题涵盖面广且富有深度,主创们耐心细致的回答赢得了阵阵掌声。
《卓别林:流浪之心》北京语言大学展映圆满成功 -2
此次活动得以成功举办,离不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与北京语言大学的紧密合作。双方自2025年5月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国际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关系不仅体现在国内活动的举办上,更延伸至国际舞台——2025年6月,双方曾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合作举办中国电影放映活动,有效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此次活动超越了简单的纪念意义,成为中外电影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回顾卓别林的艺术成就,活动不仅向电影史上的经典致敬,更启发了对电影未来发展的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传承电影艺术的优秀传统,如何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创作交流,如何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这些问题都在活动中得到了深入探讨。
《卓别林:流浪之心》北京语言大学展映圆满成功 -3
卓别林电影中那个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留着标志性小胡子的“流浪汉”形象,早已超越国界和文化的界限,成为全世界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而通过此次《卓别林:流浪之心》的放映及相关活动,这个经典形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重温卓别林电影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对当代电影创作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活动不仅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这位电影大师的艺术价值,更搭建了一个思考电影本质、探讨电影未来的交流平台。
在电影诞生130周年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回望卓别林留下的艺术遗产,我们不难发现,真正伟大的电影作品能够穿越时空,持续地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观众进行心灵对话。而通过《卓别林:流浪之心》这样的纪录电影,以及“电影频道走进校园”这类文化交流活动,电影艺术的薪火得以传承,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得以加强,这正是此次活动的深层价值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