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影局倡导‘电影科普行’专项行动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近日,由国家电影局、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跟着电影做科普”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影发〔2025〕8号)正式公布。这份于2025年9月24日发布的文件,标志着国家层面推动电影与科普深度融合进入系统性、规模化实施的新阶段。文件的核心目标在于充分发挥电影这一大众艺术形式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强大影响力,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并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
为实现上述目标,文件系统规划并部署了八个方面的主要行动措施,构建了一套多层次、宽覆盖的“电影+科普”工作体系。首要举措是深度开发与利用电影科普资源。文件鼓励科普机构、科研单位与电影制作发行方紧密合作,系统性地挖掘热映影片及经典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技术应用乃至科学伦理等元素。在此基础上,将积极开发制作成系列短视频、图文解读、互动展览、科普读物等多种形态的衍生科普产品,使观众在观影之余,能通过更便捷、更富有趣味性的渠道深化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延长电影科普价值的生命周期。
其次,文件着重强调了科普电影本身的创新与提升。一方面,将系统梳理和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国家级的科普电影资源库,便于公众和机构检索使用。另一方面,大力支持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创作沉浸式科普电影,为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和参与感的科学体验。同时,致力于提升传统科教纪录片的创作质量与叙事水平,并探索实行分线发行模式,使其能更精准地触达目标观众群体。
在内容聚焦上,专项行动将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航天航空、深海探测、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发力。计划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电影+科普”融合产品,并特别鼓励科普工作与已经过市场检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优质电影IP进行联动,借助IP的影响力,使高精尖科学技术以更亲切、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
主题活动是连接电影与公众的重要桥梁。文件要求,应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中国航天日等重大科学纪念日,以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影视文化活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电影主题科普活动与专题展映。通过导演、科学家对谈,科学顾问现场解读,主题展览等形式,使科普活动更具时效性和吸引力。
为了给科普电影创作提供坚实的现实基础和丰富的素材来源,文件倡导开放各类科技资源。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科研观测台站、科技博物馆等科研设施和基地被鼓励为科普电影、科幻电影的剧本创作、前期采风、实地拍摄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也支持现有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拓展其科普教育功能,实现从“制片基地”到“科普阵地”的功能延伸。
在传播渠道方面,一项关键举措是推动建立覆盖广泛的科普电影院线。文件支持现有商业电影院、艺术影院、社区影院,以及各级科技馆、青少年宫、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加入科普电影院线体系。该院线将组织开展科普电影的专线放映、主题影展和点映活动。同时,支持科普场馆升级其放映设备,使其具备放映高质量科普电影、特种电影(如球幕、巨幕电影)的能力,提升观影体验。
公共服务层面的创新同样不可或缺。文件明确,将增加面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优秀科普影片数量,进一步发挥电影在未成年人科学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中小学课后服务时段、校内影院以及现有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平台,将优质的科普电影内容系统性融入影视教育必修课及日常科普活动中,着力补齐基层和偏远地区的科普资源短板,促进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确保各项措施能够有效落地,文件在最后部分强调了加强组织实施的保障机制。要求各地各级相关单位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形成工作合力。特别明确由中国科协所属的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承担专项行动的统筹协调、信息沟通与督促落实等具体工作,确保这一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能够有序、高效推进。这份文件的出台,不仅为科普事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电影产业拓展社会价值、丰富内容生态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和发展机遇,预示着科学与艺术的双向奔赴将进入一个更具规划性和实效性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