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乐、俞灏明、包贝尔力荐: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落幕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刚刚落幕,甘肃嘉峪关又迎来了一场光影盛宴。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于九月二十四日在嘉峪关南湖大厦圆满闭幕,为期三天的活动以“光影流转,丝路华章”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影视从业者与爱好者。本届电影周共征集到八百余部作品,经过严格遴选,最终有五十五部作品入围并进行了展映。在闭幕式上,嘉峪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立桢致辞表示,电影周有效提升了嘉峪关的文化魅力,已成为甘肃走向世界的“光影之窗”,并将持续推动“影视+”生态的融合发展,促进影视产业与文旅、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本届电影周的活动内容设计呈现出系统化、专业化的特点,主要围绕三大脉络展开。影人培育板块通过大师讲堂、研学采风等形式,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与业内专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产业交流板块聚焦创作跨界融合与非遗传承,探讨影视艺术如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相结合。展映传播板块则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观影平台,让优秀作品能够触达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从参展作品的分类来看,内容涵盖广泛,类型丰富,包括剧情短片十六部、纪录短片十部、动画短片五部、长片十一部以及大学生短片十三部,体现了电影周对各类影视创作形态的包容与支持。
在重点推介作品方面,多个单元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与亮点。大学生单元中,《永隔一江水》《白日候鸟》《小巷》《缝》等作品展现了青年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与独特表达,其中《永隔一江水》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长江沿岸居民的生活变迁,《白日候鸟》则以诗意的叙事探讨了现代人的迁徙与归属感。最具长片潜质短片单元遴选了《周日永恒》《溃疡》《无间》等十部作品,这些短片在有限的时长内展现了完整的故事架构与深刻的人文关怀,显示出向长片发展的潜力。纪录短片单元的《吹梦无踪》《着陆倒数》《绝唱》等五部作品,以真实的视角记录了不同领域的人物与事件,其中《绝唱》关注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困境,引发了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动画短片单元的《无二》《毗沙门天》《丝路行者·鸠摩罗什》等作品,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探索,特别是《丝路行者·鸠摩罗什》以独特的视觉风格再现了古代高僧的传奇经历,与本届电影周的丝路主题形成了巧妙呼应。
多位与会嘉宾在活动期间分享了各自的创作心得与行业见解。演员包贝尔在大师讲堂环节鼓励青年创作者勇于追梦,不要因暂时的困难而放弃对电影艺术的热爱。演员耿乐则从表演角度出发,强调情感真实是电影成功的核心,认为只有真诚的表达才能打动观众。青年导演袁楠茜分享了纪录片《着陆倒数》的创作历程,提出“如出发,必到达”的创作理念,展现了新一代纪录片工作者的执着与追求。动画导演卢昊旻在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动画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讲好当代故事,实现文化表达与艺术创新的平衡。作家韩松落对历史题材作品《左宗棠收复新疆》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片以严谨的史观深入历史人物内心,为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届电影周特别设立了多项荣誉,以表彰在影视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与作品。短片至长片最佳跨越导演奖授予了覃亚,其作品从《原地打转》到《如果悲伤可以解释》的跨越,体现了创作者从短篇叙事向长篇叙事的成功转型。覃亚在获奖感言中表示,从短片到长片的创作过程犹如从短跑转变为马拉松,需要更多的能量储备与责任担当,这一比喻生动揭示了不同长度影视创作的差异与挑战。最具长片改编潜质剧集奖授予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评委会认为该作品成功驾驭了宏大历史题材,剧作扎实,人物塑造丰满,具备进一步发展为长片作品的潜力。
嘉峪关本身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为与会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自然风貌,成为许多青年导演创作的灵感来源。获奖导演覃亚特别提及在嘉峪关古城墙的参观经历给予他深刻的创作启发,他正在考虑未来将嘉峪关作为新片的取景地,以影像方式呈现这座关城的沧桑与壮美。这种创作主体与地理空间的互动,体现了电影周不仅是一场影视盛会,更是创作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随着第十届电影周的圆满落幕,组委会宣布第十一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将于二零二七年举办。这意味着嘉峪关将继续作为光影艺术的交汇点,为国内外影视工作者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从本届电影周的成果来看,中国短片电影创作正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青年创作者的视角更加独特,表达更加自信,技术应用更加成熟。同时,电影周也体现了中国影视产业对人才培养、内容创新与产业融合的重视,通过这样的平台,不仅能够发掘和扶持新人新作,也能促进影视创作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多可能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这种立足本土、面向国际的定位,既有助于中国影视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为世界了解中国当代影视艺术提供了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