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17》科幻片片段曝光 票房全球破亿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由奉俊昊执导,罗伯特·帕丁森主演的科幻电影《编号17》改编自爱德华·阿什顿的小说《米奇7》。影片讲述了一个以克隆人为核心的科幻故事,主角米奇被设定为“可消耗员工”,在从事高风险的外星殖民任务时,每次死亡后便会有保留大部分记忆的克隆体接替其身份继续工作。然而在一次被认定死亡后,米奇意外生还回到基地,却发现新的克隆体Mickey 18已经取代了他,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身份、存在与自我价值的激烈冲突。
这部电影在类型上被描述为结合了《火星救援》的生存冒险与《暗物质》的哲学思辨。奉俊昊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将黑色幽默、社会讽刺与紧张的类型叙事融为一体,构建出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科幻世界。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米奇,不仅需要应对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挑战,更需直面“谁才是真正的米奇”这一存在主义诘问。帕丁森的表演广受好评,被认为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次突破。他成功塑造出一个既古怪又充满情感厚度的角色,收敛了明星光环,展现出强烈的戏剧张力,成为整部影片的情感锚点。
其他演员包括托妮·科莱特、马克·鲁法洛、娜奥米·阿基和史蒂文·元,他们共同支撑起这个充满张力的世界,使影片在角色互动和剧情推进上呈现出丰富层次。托妮·科莱特饰演的基地指挥官冷静而复杂,马克·鲁法洛的角色则带来某种不确定性和威胁感,这些人物共同构筑了影片中压抑又充满冲突的叙事氛围。
《编号17》于柏林电影节首映后获得初步积极评价,不少影评人认为这是奉俊昊至今最好的英语作品,也是一部在创意和构思上相当出众的科幻电影。评论指出,电影不仅视觉壮观、叙事奇特,更在幽默与沉重之间找到平衡,传递出对科技伦理、个体价值与集体利益的批判性思考。有媒体称其“兼具爱和革命的主题”,在娱乐性之外带有强烈社会关切。
然而,影片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批评。部分观点认为电影在风格上不够统一,某些段落显得“潦草、刺耳甚至说教”,喜剧元素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综艺》杂志直接指出影片在执行层面存在欠缺,而BBC文化频道则认为这是奉俊昊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尤其在政治表达上不如前作《寄生虫》那样锋利。这些分歧评价显示影片在艺术尝试与大众接受度之间存在一定落差。
票房方面,《编号17》全球收入仅为1.31亿美元,未能达到商业预期,这可能与其较高的制作成本和较为挑战主流的口碑相关。尽管影片在电影节和部分影评人中引起讨论,但显然未能广泛吸引大众市场,这也反映出作者导演与类型片结合时面临的现实挑战。
总体而言,《编号17》是一部作者风格显著、概念新颖的科幻作品。它借助克隆人题材叩问人的本质与存在意义,在视觉呈现、表演水平和思想深度上均有可圈可点之处。尽管在叙事协调性和市场回应上存在争议,但依然可视为奉俊昊作者路径上一次值得探讨的尝试,也为科幻类型片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