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主角:民生话题新焦点

银发主角:民生话题新焦点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银幕亮起,那些被遗忘的皱纹开始说话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电影院里老年人的身影越来越多了?不是他们突然爱上了爆米花,而是终于有电影愿意讲他们的故事了。中国现在有2.8亿老年人,比整个美国人口还多,可我们的影视剧里,他们要么在催婚催生,要么躺在病床上等来尽孝,活得像个道具。
银发主角:民生话题新焦点 -1
记得《大妈的世界》里那个场景吗?王阿姨和李阿姨为了抢限量版盲盒,把老年活动中心变成了”饥饿游戏”现场。这哪是在买盲盒,分明是在抢回自己被互联网时代抛弃的存在感。编剧很聪明,用轻喜剧的糖衣包裹着尖锐的社会观察——当年轻人沉迷于”抽隐藏款”时,老年人正在成为现实社会里的”隐藏款”,明明数量庞大,却很少被看见真实的样子。
说到真实,去年有部《我爱你!》把电影院变成了眼泪收集器。梁家辉和演的那对拾荒夫妻,穷得连止痛药都买不起,却在废品堆里养出最奢侈的爱情。有个细节特别戳心:丈夫用捡来的易拉罐拉环给妻子当戒指,妻子笑得像收到蒂芙尼。这可比那些悬浮的老年剧有力量多了——老年人的爱情不是黄昏恋三个字就能概括的,那是用一辈子熬出来的浓汤,表面飘着油花,底下沉着岁月熬煮的骨头。
《出走的决心》更绝,65岁的女主角把降压药换成维生素,开着二手房车就闯318国道。路上遇到年轻人问她”阿姨您不怕死啊”,她回怼:”我都死过好几回了——35岁死在工作里,50岁死在灶台边,这次我想活得像个人。”这话听着解气不?原来老年题材可以这么拍,不用苦大仇深,不必强行圆满,就老老实实展示一个普通老太太的”叛逃”,反而让银幕前的年轻人开始反思:我们给父母规划的晚年,到底是安全区还是拘留所?
当然也有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作品。《老有所依》里有个镜头,独生子凌晨三点在医院走廊崩溃——这边是插着管子的老爹,那边是待产的媳妇,中间站着被房贷压弯的自己。这种”三明治一代”的困境太真实了,就像网友说的:”我们这代人,养孩子像在玩闯关游戏,养父母像在拆定时炸弹。”影视剧敢拍这种结构性的养老矛盾,至少说明创作者开始直视社会的暗礁了。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样的片子。阿尔茨海默病母亲把儿子认成自己父亲,这种错位的亲情本来可以洒狗血,导演却处理得像首蒙古长调——当母亲在草原上走失,儿子用绳子系住两人腰间的画面,哪是在束缚,分明是给亲情换了种连接方式。原来老年题材可以这么有诗意,衰老带来的不仅是失去,还有情感关系的重新编码。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银发题材总在两个极端摇摆:要么把老人拍成需要拯救的弱势群体,要么就搞成开挂的老年爽文。其实真正的好作品像《我的后半生》那样,让退休教授、广场舞阿姨、空巢老人同时出现在养老社区,有人忙着黄昏恋,有人执着于举报邻居违建,这才对嘛——老年人的世界怎么可能只有一种颜色?
说到底,老年题材的爆发不是要跟片抢市场,而是在填补我们共同的情感盲区。当《妈妈!》里患阿兹海默症的女儿突然清醒,对80多岁的老母亲说”您辛苦了”,整个影院的抽泣声说明了一切:这些故事早该被讲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奔赴那个终将老去的未来。好的老年题材影视剧,其实就是提前给所有人打的情感疫苗——当我们真正老去时,至少知道自己不必活成别人剧本里的配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