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17分钟片段戛纳首映,国际海报揭晓!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渔船的柴油机盖过军舰炮声:东极岛上的另一种抗战
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撕破了东海清晨的薄雾,这声音在1942年的东极岛海域显得格外刺耳。不是日本巡逻艇的引擎,而是几艘破旧渔船正全速冲向正在下沉的英国商船”里斯本丸号”。甲板上挤满了衣衫褴褛的战俘,他们挥舞着残破的白衬衫,而远处日军驱逐舰的炮口正在调整角度——这是电影《东极岛》国际版海报定格的生死瞬间。
管虎和费振翔的镜头没有对准战场上的千军万马,而是聚焦在朱一龙饰演的渔民阿泰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这双手能精准地判断马鲛鱼的洄游路线,此刻却要解开日军在战俘身上绑缚的绳索。吴磊扮演的愣头青阿亮趴在船舷呕吐,他昨天还在为捕获一网大黄鱼欢呼,今天就要在机枪扫射中打捞落水的加拿大士兵。倪妮饰演的渔家女阿珠,她用来织补渔网的钢针,正挑出英国战俘伤口里的弹片。
“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在历史课本里只有寥寥数笔,但剧组在舟山档案馆翻出了泛黄的《东极岛渔汛日志》。1942年10月2日那页歪歪扭扭写着:”东北风六级,全体出海救洋人”。真实历史中,东极岛渔民从燃烧的油污里救起384名盟军战俘,这个数字比电影里呈现的更为震撼。管虎在戛纳放映会上特别提到,有个渔民在回忆录里写:”那些蓝眼睛的俘虏趴在我家灶台边喝番薯粥时,我才发现他们睫毛都是金色的。”
影片里最令人窒息的不是枪战戏,而是一组看似平静的长镜头:日军指挥官用枪托砸碎渔船罗盘仪,老渔民却凭着对海流的本能感知,在浓雾中划出救生通道。费振翔说这个镜头拍了27遍,他们要捕捉到朱一龙眼神里”从绝望到狠劲”的微妙转变。实际拍摄时,剧组真的找来1940年代的木质渔船,演员们在舟山外海经历了连续18天的实景拍摄,有场戏里吴磊差点被突如其来的疯狗浪卷下甲板。
在戛纳亮相的17分钟片段里,有个细节让海外买家议论纷纷:获救的英国军官将皇家海军徽章塞给渔民,对方却回赠了一串晒干的乌贼。这个情节源自幸存战俘詹姆斯·福赛斯的回忆录,他在书中写道:”中国渔民不要我们的手表和戒指,但会小心收下我们画的家人肖像。”编剧董润年透露,他们采访到的渔民后代至今还保存着战俘用罐头铁皮制作的玩具小船。
当2025年暑期银幕上重现这段往事时,观众会看到抗日战争的另一种叙事——没有手撕鬼子的夸张,只有沾满鱼腥味的棉袄与军装的呢喃对话。就像预告片里那个摇晃的俯拍镜头:渔船、军舰与救生艇在浪涌中组成奇特的等边三角形,每艘船上都载着不同版本的生存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