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达尔传》怀旧登场戛纳 主竞赛单元 詹妮弗·罗伯特留影

《戈达尔传》怀旧登场戛纳 主竞赛单元 詹妮弗·罗伯特留影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以下是按照您要求撰写的文章,约1200字)

《戈达尔传》怀旧登场戛纳 主竞赛单元 詹妮弗·罗伯特留影 -1
听说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有几部片子特别有意思,我翻了不少外媒的报道和现场影评人的反馈,挑几部最有嚼头的跟你聊聊。
先说说日本导演早川千绘的《雷诺阿》。这片子名字听着像法国片,其实讲的是1987年大阪的夏天。有个11岁的小姑娘天天抱着笔记本写小说,她家开杂货铺的,隔壁住着个总穿花裙子的单身女人。最绝的是有个场景——小姑娘趴在榻榻米上改稿子,电风扇吱呀吱呀转,她妈妈在楼下和邻居阿姨聊涨价的白糖,镜头突然切到窗外,几个上班族提着公文包走过,领带被风吹得飘起来。这种细节堆得特别密,把泡沫经济前那种”暴风雨前的宁静”全拍出来了。
《戈达尔传》怀旧登场戛纳 主竞赛单元 詹妮弗·罗伯特留影 -2
早川千绘特别会拍女性之间的暗流。片子里三代女人同框的戏特别妙:老太太在院子里晒梅干,中年主妇在厨房炸天妇罗,小姑娘蹲在走廊给流浪猫喂鱼骨头。没有刻意煽情,但你看完就会想起自己外婆腌的酱菜。法国《电影手册》的记者说这片让他想起早期的《幻之光》,但早川的镜头更”黏糊”,就像大阪夏天黏在皮肤上的汗。
再来说说那部讲戈达尔的《新浪潮》。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这次玩大了,全片用16毫米胶片拍的黑白片,连咖啡杯都要找1960年的款式。最逗的是他找了个叫文森特·拉科斯特的演员演戈达尔,那副圆眼镜和永远叼着烟的样子,活脱脱就是从《精疲力尽》穿越来的。有场戏特别传神:戈达尔和特吕弗在剪辑室吵架,特吕弗说”观众需要”,戈达尔直接把胶片扔地上说”观众需要被揍醒”——这话现在听着都扎心。
这片子埋了好多新浪潮梗。比如戈达尔偷拍巴黎街头的镜头,其实是复刻《法外之徒》里那段著名的卢浮宫狂奔;还有让-皮埃尔·利奥德(《四百击》男主)来客串卖报纸的小贩,老影迷看到肯定要尖叫。不过最狠的还是结尾:年轻的戈达尔站在塞纳河边说”电影应该像炸弹”,镜头突然切到2023年的Netflix总部,几个程序员在讨论算法推荐——这记耳光抽得真响。
詹妮弗·劳伦斯这次在《去死吧,我的爱》里完全豁出去了。她演个产后抑郁的妈妈,有场戏是她半夜把婴儿车推到超市冷藏柜前面,自己坐在速冻披萨堆里哭。导演琳恩·拉姆塞用了特别刺眼的荧光灯打光,劳伦斯脸上的毛孔、妊娠斑看得一清二楚。罗伯特·帕丁森演她老公,有次两人吵架,他脱口而出”你现在的样子真像你妈”,劳伦斯直接抄起哺乳枕砸过去——这枕头后来出现在他们家每个房间,像某种诡异的装饰品。
这片子的声音设计绝了。婴儿哭声永远忽远忽近,洗衣机运转声突然变成直升机轰鸣,最毛骨悚然的是劳伦斯角色总是听见门铃声,但每次开门都没人。《卫报》记者说看完”像被塞进滚筒洗衣机转了90分钟”,但那些扎心的细节又特别真实:比如孩子吐奶弄脏的衬衫来不及换,只好反过来穿;还有冰箱门上贴的产后复健计划表,日期永远停留在第三周。
毕赣的《狂野时代》虽然还没放,但电影节手册上的剧情简介就够吊胃口:说是有个女人能梦见未来30年的自己,但每次醒来都会忘记梦的内容。流出的片场照里,汤唯穿着苗族服饰站在巨型电子屏前面,背景是正在拆遷的城中村。法国《解放报》已经管这叫”赛博朋克乡愁”,听说用了很多水下摄影,毕赣的老搭档董劲松这次把摄影机都泡进贵州的溶洞里了。
今年戛纳还有个有趣现象,好几部片都在玩胶片。除了前面说的《新浪潮》,葡萄牙导演米格尔·戈麦斯的新片《破晓时分》用35毫米拍殖民时期的安哥拉,颗粒感重得能看见灰尘在光柱里跳舞。意大利的《奇迹》更夸张,导演直接用1972年过期的柯达胶片,整个画面泛着诡异的粉红色——正好配合片中1970年代的精神病院设定。
这些片子里我最期待《雷诺阿》,早川千绘把写作时的心理活动拍得像侦探片——她盯着邻居晾晒的连衣裙,幻想出凶杀案;听到蝉鸣就编出外星人入侵。这种用日常细节当跳板的想象力,比那些苦大仇深的青春片高明多了。倒是戈达尔传记片可能会两极分化,毕竟现在年轻人看短视频都嫌15秒太长,谁还受得了老头们争论”跳切”的革命性啊。不过听说首映场结束,全场鼓掌了7分钟——看来电影圈的”老炮儿”们还是吃这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