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百度云盘资源下载链接国语中字(BD1280P/3.6G-MP4)4k超清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运河的水流进荧幕:我们为什么需要《北上》这样的故事
4月14日的北京,一场关于电视剧《北上》的研讨会悄然举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把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这些平时只在新闻里听到的名字聚在了一起,还有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的人,大家围坐一圈,讨论的却是一部看似普通的电视剧。这让我不禁好奇——这部剧到底有什么特别?
《北上》的原著来头不小。徐则臣那本同名小说拿过茅盾文学奖,现在被搬上了荧幕。故事沿着京杭大运河展开,镜头扫过沿岸的风土人情,像是把几百年的历史记忆一点点挖出来给我们看。但有意思的是,这部剧没把自己包装成严肃的历史课,反而带着一股子青春气息,让00后观众也能看得进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朱正文说它有”宏阔历史视野”,我倒觉得它更像是在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一条古老河流的故事。
姚晓峰导演在研讨会上说”现实主义创作天地广阔”,这话听着官方,但你看剧里那些细节就明白了——运河边的小饭馆、船工手上的老茧、年轻人站在古桥上的背影,全是活生生的现实。白鹿和欧豪这些年轻演员的加入,让运河故事多了几分当下感。特别是欧豪说他演的”谢望和”跟自己有相似之处时,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这条千年运河离我们并不远,它承载的不仅是货物,还有一代代人的情感。
胡军提到”原作的灵魂和改编的赋能”,这话挺有意思。徐则臣本人也说剧集比小说影响更广,确实,当运河故事通过荧幕进入千家万户,那种传播力是纸质书比不了的。但剧集没丢掉文学的质感,你看那些镜头语言,分明是在用影像写诗。评论家仲呈祥说创作者对运河有感情积累,这话不假——没有真情实感,拍不出这么细腻的运河。
最让我惊讶的是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说的”文学IP+影视制作+文旅消费”模式。听起来很商业,但细想没错啊——剧火了,原著小说又卖一波,运河旅游也跟着升温,这不是挺好的良性循环吗?尹鸿教授说这是”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互相成全”,确实,好故事就该这样流动起来,像运河的水一样滋养更多人。
现在《北上》热播,观众反响挺热烈。大家突然发现,原来我们身边这条沉默的运河,藏着这么多故事。它不再是历史课本里的名词,而成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那些在弹幕里讨论剧情的年轻人,可能昨天还不知道”漕运”是什么意思,今天就已经在查运河地图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比生硬的说教强多了。
研讨会最后说到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听着宏大,但其实《北上》已经在做了。它没把运河供在神坛上,而是让它流进普通人的生活里。当00后观众为剧中人的命运揪心时,他们记住的不只是情节,还有那条承载着所有故事的运河。这才是文化传承最自然的样子——不是刻意灌输,而是让人自发地想去了解、去亲近。
站在运河边,水还是那条水,但因为我们听过它的故事,看它的眼神就不一样了。《北上》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就是让我们重新发现了这条熟悉又陌生的河流,以及它背后那个更广阔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