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电影频道《原乡人》:海峡两岸的故事回顾

3.15电影频道《原乡人》:海峡两岸的故事回顾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那个拒绝说日语的作家,和一部被遗忘的老电影
“我张开一双翅膀,背驮着一个希望,飞过那陌生的城池,去到我向往的地方……”邓丽君这首《原乡人》的旋律,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背后藏着一个台湾作家的血泪人生。
3.15电影频道《原乡人》:海峡两岸的故事回顾 -1
1980年,导演李行把钟理和的同名自传小说搬上银幕。电影开场就是震撼的一幕:在台北医院的走廊里,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们急匆匆地推着担架,上面躺着个瘦骨嶙峋的中年男人。这个奄奄一息的男人,就是台湾乡土文学奠基人钟理和。
秦汉饰演的钟理和与林凤娇扮演的平妹,在银幕上重现了那段惊世骇俗的爱情。电影里有场戏特别戳心:年轻的钟理和在笠山农场当会计时,爱上了农场女工钟平妹。就因为他们都姓”钟”,这段感情遭到全家族的反对。你能看到秦汉跪在祠堂里,族老们的棍棒雨点般落下,他却死死护住怀里的林凤娇。
3.15电影频道《原乡人》:海峡两岸的故事回顾 -2
最让人揪心的是他们私奔到后的日子。电影用近乎残酷的镜头展现这对夫妻在北平的困顿:大雪天里,钟理和裹着破棉袄在当铺前徘徊,最终咬牙把最后一件像样的长衫递进窗口;平妹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人缝补衣裳,手指被针扎得满是血痂。有个细节特别扎心——当日本军官拿着高薪职位找上门时,发着高烧的钟理和硬是从病床上爬起来,用尽全身力气把对方轰出门外。
导演李行很聪明地把钟理和的文字化作了电影语言。比如《夹竹桃》里描写的北平大杂院,在电影里变成了长镜头下斑驳的灰墙、公用水龙头前排队的主妇、还有永远飘着煤灰的窄巷。你能看到钟理和趴在摇摇欲坠的饭桌上写作,写完一页就赶紧把稿纸塞进炕洞——因为屋里冷得墨水都会结冰。
3.15电影频道《原乡人》:海峡两岸的故事回顾 -3
1946年回到台湾后,电影的画风突然明亮起来。钟理和带着妻儿走在高雄港的下,镜头扫过码头工人古铜色的脊背,远处渔船的白帆像一片片。但这种温暖转瞬即逝,肺结核让这个硬骨头的作家迅速枯萎。电影最后半小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咯血的手帕、当掉的钢笔、还有平妹偷偷卖血换来的药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穿插了大量钟理和作品的真实片段。当画外音念出《笠山农场》里”我们像被风吹散的种子,落在哪里就在哪里挣扎着生根”时,银幕上正好是日据时期台湾农民被迫改种甘蔗的场面。这种文学与影像的交织,让观众真切触摸到那个苦难年代的温度。
3.15电影频道《原乡人》:海峡两岸的故事回顾 -4
3月15日下午,要重播这部四十年前的老片子。现在再看《原乡人》里那些场景:钟理和在北平西单旧书摊淘鲁迅文集,平妹用客家话教孩子们认字,全家围着小收音机听大陆的广播……突然就明白了李行导演的苦心。这哪里是在讲一个人的故事,分明是在说:无论隔着多远的山水,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总会找到归途。
当片尾邓丽君的歌声响起时,我突然想起钟理和日记里的一句话:”写作是我唯一能带过海峡的东西。”如今他的《原乡人》手稿就躺在台湾文学馆里,纸页已经泛黄,但那些字句仍在跳动——就像电影里那个永远不肯低头的背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