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刘劲追忆抗战史诗光影

今日影评:刘劲追忆抗战史诗光影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卢沟桥畔的枪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了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随后,日军炮轰宛平城,发动了全面进攻。驻守在此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在佟麟阁“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号召下,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这座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石桥,见证了中华民族在最危难的时刻所爆发出来的不屈意志。士兵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每一个桥墩都留下了弹痕,每一块石板都浸染着鲜血。《卢沟桥歌》在后来的岁月里被广泛传唱:“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这悲壮的旋律承载着那段不能忘却的
一年后的春天,在南部的台儿庄,一场更为惨烈的战役拉开了序幕。这座京杭大运河畔的小城,成为了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池峰城师长率领的第三十一师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城墙反复易手,白天日军凭借火力优势占领阵地,夜晚中国军队又用大刀夺回。在装备极度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士兵们创造了令人震撼的作战方式:他们身绑手榴弹,钻入日军坦克底部,与敌人同归于尽;手持大刀的士兵们,在巷战中与日军展开白刃战。经过半个月的激战,中国军队取得了抗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这场被称作“台儿庄大捷”的战役,不仅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后来拍摄的电影《血战台儿庄》,真实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惨烈与中国军民的英勇,让后世得以窥见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今日影评:刘劲追忆抗战史诗光影 -1
时间推进到一九四零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军在华北地区推行“囚笼政策”,通过修建碉堡、封锁沟、公路和铁路,企图割断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为打破这一困局,八路军在彭德怀、左权等将领的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交通线和通讯设施为主要目标的大规模进攻。这场战役最初计划出动二十二个团,但随着战斗的推进,最终参战部队达到一百零五个团,故称“百团大战”。在三个半月的作战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一千八百余次,攻克日军据点近三千个,破坏铁路、公路数千公里,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这场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普通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他们的为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卢沟桥事变到台儿庄战役,再到百团大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高级将领血洒疆场;无数不知名的士兵战死沙场;广大民众也以各种方式支援前线。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展现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与血性。这种抗战不仅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在军人誓死守卫国土的忠诚里,也蕴含在普通民众支援前线的行动中。
今日影评:刘劲追忆抗战史诗光影 -2
通过《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等影片,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得以生动再现,英雄们的精神得以永久传承。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它们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那份在民族危亡关头迸发出来的气节与担当。在当今时代,抗战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无论是国家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还是个活中面临的挫折,这种精神都能给予人们力量和勇气。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和平需要捍卫,尊严需要维护,发展需要奋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