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汶山》电视剧创作研讨,北京举办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9月12日上午,电视剧《相约汶山》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基金会会议厅内举行。会场氛围庄重而热烈,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副理事长阎晓明与姜涛端坐主席台,原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刘建中的银发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著名影评人张卫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发言要点,四川省及省委宣传部的代表与媒体界人士低声交流,出品方代表与主创人员则专注地聆听着每位嘉宾的发言。窗外北京秋意初显,窗内讨论的热度却持续攀升,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部以汶川地震为背景的电视剧创作上。
这部剧作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改变了数十万人的命运轨迹。研讨会现场播放的片花中,倒塌的校舍、救援队伍的橙色制服、灾区群众期盼的眼神,这些画面瞬间将与会者带回到那个举国同悲的时刻。但《相约汶山》的叙事并未停留在灾难本身,而是将镜头延伸至灾后重建这一更宏大的主题。剧中真实再现了“十八个省对口帮扶十八个县”这一中国救灾史上的创举,从北方林区到江南水乡,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整个中国的力量汇聚成灾后重建的洪流。更难得的是,剧作还展现了后续东西部协作带来的持续发展动力,如浙江援川项目如何带动当地产业升级,这些内容使作品超越了普通灾难叙事,成为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样本。
在艺术表现层面,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该剧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影评人张卫在发言中指出,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尚未远去,任何艺术再现都面临着真实性的考验。而《相约汶山》创作团队在筹备阶段走访了汶川、北川、青川等重灾区,收集了数百小时访谈资料,剧中多个情节都源自真实事件的艺术提炼。比如剧中表现的“摩托车队送物资”情节,正是对当年冒着余震危险为孤岛村落运送物资的志愿者群体的致敬。在人物塑造上,该剧避免了脸谱化的英雄叙事,而是通过基层干部、支教老师、返乡青年等多元视角,构建起立体的人物群像。一位参与研讨的心理学家特别赞赏剧中对于创伤后成长的表现,认为这种处理既尊重了灾难的残酷性,也展现了生命的韧性。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的发言将研讨会推向高潮。他站在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指出基金会将在创作指导、资源协调、宣传推广等环节提供全方位支持。张丕民特别强调,汶川地震过去十五年,但抗震救灾中凝聚的民族精神依然具有强烈的当代价值。他希望创作团队能深入挖掘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核,不仅要呈现废墟上崛起的新城,更要展现人心重建的艰难历程。这番发言引发了在场主创人员的深思,导演在回应时表示,将增加对于灾民心理转变过程的刻画,使作品既有历史厚度,又具人性温度。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看,《相约汶山》的创作恰逢其时。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今天,回望汶川重建历程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剧中表现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建,更是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要素的重新整合。比如剧中设计的羌绣合作社情节,既保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通过电商平台打开了销路,这种叙事生动诠释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发展理念转变。与会的地方政府代表补充道,今日汶川的猕猴桃产业、旅游民宿、生态农业等成果,都可以在剧中找到艺术化的表现,这让作品兼具了历史文献价值与当代启示意义。
在媒体提问环节,有记者关心剧作如何平衡教育功能与娱乐属性。总编剧回应说,团队采用了多线索叙事结构,在保持历史厚重感的同时,融入了青春成长、家庭伦理等贴近年轻观众的要素。比如通过援建工程师与当地青年的互动,自然带出技术转移与观念更新的主题;通过支教老师与学生的故事,展现教育在灾后重建中的基础性作用。这种艺术处理使得严肃主题拥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研讨会持续近三个小时,结束时已过正午。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与会者的笔记上,那些关于生命尊严、集体记忆、艺术责任的讨论仍在继续。作为中国电视剧产业一次重要的创作实践,《相约汶山》的研讨不仅关乎一部作品的诞生,更触及了如何用艺术形式铭刻民族集体记忆、传递时代精神的命题。在离开会场的路上,主创人员与专家学者仍在交流着拍摄细节,他们深知,这部作品承载的不仅是艺术理想,更是一份对历史、对生命、对未来的文化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