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如初见》:平视视角打造类型新局,口碑攀升

《人生若如初见》:平视视角打造类型新局,口碑攀升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五个年轻人的命运与一个的崩塌
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啊——1900年庚子国变后的中国,像一锅煮沸的水,咕嘟咕嘟冒着泡。街上留着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来来往往,可谁都知道,这世道要变了。《人生若如初见》就把镜头对准了这个节骨眼上,五个跑去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年轻人。
《人生若如初见》:平视视角打造类型新局,口碑攀升 -1
梁乡这个角色挺有意思,清宗室出身,脑后拖着根辫子站在东京街头,活像个异类。有一场戏我印象特别深,他在宿舍里对着镜子练习用剪刀剪辫子,手抖得跟筛糠似的——剪了是对不起祖宗,不剪又融不进新学堂。最后那剪刀”咔嚓”一声,辫子没剪断,倒把镜子给砸了。这种细节比什么大道理都来得真切。
杨凯之和吴天白是两个热血青年,整天在留学生聚会上嚷嚷革命。但编剧没把他们写成脸谱化的英雄,你看杨凯之第一次参加秘密集会时,腿肚子都在打颤,还得靠灌两口烧刀子壮胆。后来有场戏是他们偷运军火,吴天白抱着炸药包在码头狂奔,长衫下摆都跑裂了,哪有什么”从容就义”的派头,活脱脱两个毛头小子在玩命。
李人骏代表的是另一条路。这个新军出身的务实派,总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剧里有段他和杨凯之的争吵特别精彩,一个说”要先唤醒民众”,一个吼”等你们唤醒黄花菜都凉了”,吵着吵着两人突然发现窗外飘着雪——原来他们站在东京的初雪里吵了半个时辰。这种的诗意瞬间,让政治分歧突然有了温度。
女性角色也没掉链子。谢菽红这个开文堂家的二小姐,刚出场时还在闺阁里绣花,后来居然成了第一批女报人。她剪短发那场戏拍得绝——不是现在电视剧里那种慢镜头撒花瓣的矫情戏码,而是她举着剪刀对着铜镜,突然”噗嗤”笑出来:”原来我脑形这么圆啊!”旁边丫鬟吓得打翻了水盆。
制作组在考据上是真下了血本。你看他们吃饭的戏,桌上摆的既不是满汉全席也不是日式料理,而是留学生凑钱买的便宜寿喜锅,锅里飘着两片薄得透光的牛肉——这才符合真实。有个细节特别戳我:他们租的公寓墙上贴着泛黄的《朝日新闻》,仔细看能发现报纸日期正好是日俄战争爆发那天。
镜头语言也够讲究。第五集有个长镜头,从紫禁城的琉璃瓦摇到胡同里的煤球炉子,再推到学堂窗棂上停着的麻雀,最后定格在梁乡课本里夹着的维新派文章上。这一连串画面不带一句台词,就把新旧交替的窒息感拍出来了。
现在很多容易把历史人物塑造成先知先觉的圣人,可这部剧里的年轻人经常犯浑。杨凯之有次暗杀失败,躲进妓院差点被同志误会成叛徒;李人骏在新军里搞改革,结果因为不懂官场潜规则被耍得团团转。正是这些狼狈不堪的瞬间,反而让百年前的先驱者们有了血肉。
服装道具组绝对该加鸡腿。清廷官员的补服严格按照品级制作,连袖口的海水江崖纹都一丝不苟;留学生们的立领制服随着年级增长逐渐泛白起毛边;谢菽红从闺阁到报馆,衣服颜色从桃红柳绿慢慢变成藏青玄黑——这些变化不说教,但明眼人都看得懂意味着什么。
最震撼的是结尾处理。没有惯常的英雄就义或胜利欢呼,而是五个人站在不同的历史路口:梁乡在宗人府烧族谱,杨凯之倒在武昌起义的街垒旁,李人骏带着新军冲向总督府,吴天白在牢里用血写绝命诗,谢菽红在印刷厂赶印《临时大总统宣言》。镜头突然切到他们当年在东京樱花的合影,照片被风吹着翻了个面,背面写着他们留学时互相起的绰号。
这剧在微博抖音上火不是没道理的。它不跟你讲大道理,就老老实实拍五个普通年轻人怎么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往前走。看到梁乡最后跪在太庙里,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说”孙儿不孝,可这天下真的保不住了”时,弹幕突然安静了几秒——这种沉默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有力量。
历史课本上”封建帝制瓦解”就六个字,可《人生若如初见》告诉你,这六个字背后是无数个梁乡、杨凯之、谢菽红们的挣扎与抉择。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就像我们每个人在时代转折处同样迷茫。这可能就是这部剧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它让教科书里的铅字变成了会呼吸的生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