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学“听” 世界更需“看”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世界按下静音键
电影开场那几分钟真是绝了。镜头突然切到小马的主观视角,所有声音一下子消失了,只剩下人们嘴唇机械地开合。我坐在椅子上不自觉地往前倾了倾身子,好像这样就能从那些模糊的嘴型里读出点什么。这种体验太新鲜了,我们这些听力正常的人,哪有机会真正感受聋人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小马这个角色让人心疼。你看他在工地上干活比谁都卖力,可工头发工资时总要克扣他几分。为什么?就因为他听不见抗议,说不出反驳。有场戏特别戳心,小马蹲在工地角落数那几张皱巴巴的钞票,手指在钱上摩挲得特别慢,好像多摸几下就能多摸出几张来似的。这时候镜头扫过他磨破的裤管和裂开的鞋头,不用一句台词,就把聋人在社会夹缝里求生存的艰难全摊在你眼前了。
木木这孩子简直是天使。才六岁的小姑娘,已经能熟练地当爸爸的”小耳朵”和”小嘴巴”了。菜市场里她踮着脚帮爸爸讨价还价的样子,看得人又好笑又心酸。最绝的是那场父女俩用手语吵架的戏,木木气得小脸通红,手指翻飞比划得飞快,小马想插话都插不上。这场戏妙就妙在它完全颠覆了我们印象中”残障家庭悲情剧”的套路——谁说聋人家庭就没有普通家庭的烟火气?
说到晓静这个角色,其实挺值得玩味的。她离开小马和木木,真不是简单的”嫌贫爱富”。有场闪回戏里,她坐在医院的走廊上,看着其他产妇都被家人围着嘘寒问暖,自己却连医生说什么都听不懂。那种孤独感简直要从银幕里溢出来。这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不说教,但你看完自然就懂了:有时候隔阂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两个世界之间缺了座桥。
影片里那些生活细节真实得扎人。小马去派出所报案,警察对着他大声喊话,好像声音大点就能穿越听觉障碍似的;幼儿园老师当着木木的面说”这种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不利”,完全没意识到孩子就站在旁边。这些场景让人坐立不安,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些事每天都在现实世界里发生着。
木木学吹笛子那段特别治愈。小姑娘憋得脸都红了也吹不出声,小马急得直挠头。后来镜头一转,父女俩坐在天台上,木木拿着笛子瞎比划,小马在旁边手舞足蹈地”伴舞”,夕阳给他俩镀了层金边。这时候你突然明白导演想说什么了:沟通哪有固定公式,爱自己会找到千万种表达方式。
不过那个骗保案的转折确实有点生硬。李梅前脚还在冷血地算计小马,后脚就良心发现了?这个转变要是能多铺陈几分钟,整个故事会更有说服力。但瑕不掩瑜,这依然是近年来看过最真诚的国产电影之一。
记得散场时听见后排观众说:”原来我们平时所谓的帮助残疾人,有时候反而是种傲慢。”这话点醒了很多人。真正的平等不是要聋人学会说话,而是要我们学会”看见”他们的语言。就像电影里木木最后那个拥抱,不需要任何声音,所有人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