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色中国》北京首映 4月11日启东方美学之旅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跟着陈晓卿的镜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寻色”之旅
你知道吗?就在上周五,一部叫《寻色中国》的纪录片悄悄上线了腾讯视频。说”悄悄”可能不太准确,毕竟这可是陈晓卿团队的新作——就是那个拍出《舌尖上的中国》让你半夜饿到翻冰箱的团队。不过这次他们不拍美食了,改拍颜色了。
这片子来得挺有意思。摄制组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扛着设备从南跑到北,连港澳台都没落下。他们可不是随便拍拍风景,而是用上了各种高科技手段,就为了把那些快要消失的传统色彩技艺给记录下来。想想看,我们现在手机里存着上千种滤镜,可老祖宗们用天然材料调出来的颜色,很多年轻人连见都没见过。
每集片子都围绕一个主题色展开,但讲的绝不仅仅是颜色本身。比如讲帝王色彩那集,你会看到故宫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工匠们正在用传承了几百年的方法制作颜料。镜头一转,又带你去看西南少数民族的姑娘们怎么用植物染料给嫁衣上色。这种跳跃看起来毫无关联,可陈晓卿团队就是有本事把它们串成一个个让人挪不开眼的故事。
记得首映礼上,色彩专家郭浩说了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他说我们总说”五色令人目盲”,可中国传统色彩哪止五种啊?光是红色就有几十种叫法:绛色、朱砂、胭脂、茜色…每种背后都藏着一段历史。建筑学家李路珂更绝,她指着故宫的彩绘说,这些颜色是会”说话”的——不同朝代用的色系都不一样,就像穿越时空的密码。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讲女性与色彩的那部分。镜头跟着贵州侗寨的绣娘们上山采蓝草,看她们用木槌反复捶打布料,直到染出那种带着山林气息的靛蓝色。旁白里突然冒出句:”现在姑娘们的美甲色号比彩虹还丰富,可还记得母亲嫁衣上那一抹正红?”这话说得,坐在屏幕前的我差点破防。
茅台这次冠名也挺有意思的。他们的总工程师王莉在论坛上说,酒色其实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想想还真是,茅台那个琥珀般的酒色,不正是匠人们用传统工艺一点点”养”出来的吗?这种跨界联动,倒是给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这片子最厉害的地方,是它不跟你掉书袋。没有专家坐在镜头前滔滔不绝,而是让你跟着匠人的手看颜色怎么从矿石里、从花瓣里、从泥土里被唤醒。有个镜头我记到现在:陕西老艺人把一堆不起眼的黄土过筛、沉淀,最后调出的颜色往宣纸上一抹,瞬间就变成了《千里江山图》里的青绿色。弹幕当时就炸了,满屏都是”这哪是调色,分明是魔法”。
腾讯视频的朱乐贤透露,他们打算把这个IP做成三季。看来陈晓卿团队是跟传统文化杠上了,先喂饱你的胃,再喂饱你的眼睛。现在每周五下班回家,我都准时守着更新。倒不是有多高的文化追求,就是觉得看这些快要消失的老手艺,比刷短视频有意思多了——至少能跟同事聊天时显摆两句:”知道天水碧吗?那可是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取的名儿…”
(字数统计:约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