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艺术展揭幕 原画手办亮相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揭幕 原画手办亮相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游戏走进美术馆:一场关于《黑神话:悟空》的视觉盛宴
杭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最近搞了个大动作,直接把游戏《黑神话:悟空》搬进了展厅。这事儿可不简单,要知道这可是国家级重点美术馆头一回给一个游戏办个展,名字还挺酷,叫”黑神铸炼”——听着就让人想进去一探究竟。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揭幕 原画手办亮相 -1
走进展厅,第一眼就会被满墙的原画震住。整整400多幅啊,从主角悟空的战斗姿态到各路妖怪的狰狞面目,每一笔都透着股狠劲儿。最让人唏嘘的是已故画家关良先生的两张原画也静静地挂在墙上,看着这些线条,仿佛能感受到老先生当年握着画笔时那份对西游故事的痴迷。游戏科学团队的美术总监杨奇说过,他们做角色设计时翻烂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插图,现在这些心血都摊开在你面前,连草稿上的橡皮擦痕迹都清晰可见。
转过一个拐角,200多件实体展品直接让人走不动道。等比缩小的悟空手办就立在玻璃柜里,金箍棒上的纹路和铠甲上的鳞片在射灯下闪着光,凑近了看连毛发都根根分明。旁边几个中学生模样的观众正小声争论”这个造型是不是参考了86版电视剧”,其实制作组在采访里提过,他们更想还原明代小说里那个”毛脸雷公嘴”的原始形象。展柜另一侧摆着白骨精的三套皮肤设计图,从妩媚人形到森森白骨的全过程看得人后背发凉——难怪游戏里这关打得人直冒冷汗。
展览最妙的是把游戏和传统文化来了个混搭。敦煌壁画里的飞天飘带突然就和游戏里的紫云山场景对上了号,明代绘本里的哪吒三头六臂造型分明就是游戏里某个BOSS的灵感来源。策展人特意把不同年代的《西游记》小人书铺满一整面墙,从民国石印本到上美厂经典版本,翻着翻着就发现游戏里红孩儿的火焰居然和1980年某本连环画里的画法一模一样。角落里还藏着套西游题材的桌游,骰子上刻的都是”紧箍咒””定风丹”这些游戏里出现的道具名。
美术馆二楼专门辟了个放映区,轮播着游戏实机演示。当画面里悟空使出”身外身法”变出几十个分身的瞬间,后排有个戴眼镜的姑娘突然”啊”了一声——她肯定也认出来了,这招分明借鉴了戏曲里的变脸绝活。游戏配乐用的古筝轮指和铙钹敲击声在展厅里回荡,仔细听还能辨出河南坠子的腔调。有个老爷子站在屏幕前看了整整三遍黄风怪的战斗动画,后来才知道他是美院的退休教授,年轻时参与过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创作。
展览现场总能看到有意思的互动。有个爸爸指着展板上的牛魔王设计图给儿子讲《西游记》原著里怎么描写芭蕉扇,旁边穿汉服的小姑娘正对着蛟龙雕塑临摹鳞片画法。最热闹的是AR体验区,游客们举着手机在展厅里跑来跑去,就为捕捉虚拟出现的妖怪图鉴——这招可比单纯看展牌带劲多了。游戏冯骥在开幕式上说,他们做这个展览就是想证明”游戏也可以是文化的容器”,看着观众们对着展品讨论”这个造型是不是参考了三星堆青铜面具”,这话还真没瞎说。
临走前在纪念品商店撞见个有趣场景:几个大学生围着《黑神话》艺术集翻看,旁边货架上敦煌研究院的壁画图册居然也卖得挺好。收银员说这两天总有人同时买游戏周边和传统文化书籍,这大概就是展览最想达到的效果——让年轻人摸着金箍棒手办的时候,也能想起博物馆里的如意金箍棒文物。美术馆负责人透露,自从展览开幕,来参观的青少年比平时多了三成,不少人是打完游戏专程来看原画的。
这个夏天,杭州的这场展览像给游戏和传统文化搭了座桥。当你在游戏里操纵悟空使出七十二变时,可能不会想到这些技能在四百年前的小说里早有描写;当你站在美术馆里看明代画家笔下的妖魔鬼怪时,又突然发现他们和屏幕里的BOSS长得那么像。这大概就是《西游记》最神奇的地方——从吴承恩的毛笔到游戏科学的数位笔,从敦煌壁画到4K贴图,每个时代的都在用自己熟悉的工具,讲述着同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