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产业报告频出,多元助力产业崛起

科幻产业报告频出,多元助力产业崛起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中国科幻这一年:千亿产业背后的热闹与门道
第九届中国科幻大会在首钢园落幕,现场发布的几份报告把中国科幻产业的家底抖了个底朝天。1089.6亿元的总营收,连续两年站在千亿门槛上,这个数字比很多传统行业都要亮眼。但你要是以为科幻就是几本小说几部电影,那可太小看这帮玩转星辰大海的弄潮儿了。
科幻产业报告频出,多元助力产业崛起 -1
先说说最让人意外的——板块居然扛起了大半边天。718.1亿元的营收里,藏着不少上班族摸鱼时点开的小程序游戏。这类即点即玩的轻量化产品,去年突然成了香饽饽,把科幻游戏的增长率顶上了10.2%。想想也挺合理,毕竟《星际穿越》里库珀操控着飞船对接空间站的镜头,和年轻人在地铁上用手指划拉屏幕打外星人,本质上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在作祟。
纸质书倒是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科幻阅读产业35.1亿元的盘子虽然不大,可人家已经连续八年保持增长。去年市面上突然冒出758本科幻新书,这个数字比北京大多数书店的科幻专区书架还要多。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网络小说的科幻IP开发快得跟火箭似的,上午刚完结的太空歌剧,下午可能就变成了广播剧的剧本,这种速度放在五年前根本不敢想。
说到跨界,《熊出没·逆转时空》拿下19.8亿票房这事特别值得玩味。这部打着合家欢旗号的,愣是靠时空穿越的硬核设定成了年度科幻票房冠军。其实去年电影圈悄悄刮起了”泛科幻”的风,连都市爱情片都开始塞平行宇宙的梗,仿佛不带点量子力学都不会谈恋爱了。动画领域更是热闹,70科幻剧集在视频网站扎堆上线,总播放量4.2亿次意味着平均每部作品被看了600万次——相当于整个新加坡的人口数。
衍生品市场25.3亿元的营收里藏着不少”骚操作”。某科技公司把太空电梯的概念做成磁悬浮音箱,价格直接翻了三倍还卖断货;还有品牌联名的行星发动机加湿器,水雾喷出来的时候真的会亮起幽蓝的等离子光。这些玩意能火,说到底是因为现在年轻人愿意为想象力买单。
不过也不是所有领域都顺风顺水。科幻文旅就遇到了些麻烦,除了几个头部主题景区还在增长,整体营收确实在下滑。但你去看看那些沉浸式剧本杀场馆,从《火星救援》到《三体》主题的场次永远约不上,这说明不是不爱玩了,而是玩法得升级。
国际市场上中国科幻正在上演”农村包围城市”的好戏。《流浪》在拉美视频平台的点击量比本土剧还高,非洲年轻人讨论程心执剑人选择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国内书粉。最绝的是科幻游戏,81%的海外传播占比让其他文化产品眼红得要命——毕竟在游戏里解释曲率驱动,可比在小说里写二向箔降维打击容易让人接受多了。
调研数据里有个细节特别暖心:85.3%的消费者觉得咱们的科幻内容够硬核,78.9%的人认可原创性。要知道放在十年前,大多数人提到国产科幻还只能想起《霹雳贝贝》呢。现在九成以上的人对产业未来充满信心,这种集体期待本身就像个巨大的引力场,正在把更多创意和人才吸进这个赛道。
站在首钢园那些充满工业朋克感的场馆里,看着全息投影的太空战舰从生锈的炼钢炉上空掠过,突然就明白了科幻产业为什么能破千亿——它早就不是小众爱好,而成了中国人想象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手机里的小程序游戏到书店的新书专架,从电影院的笑声到海外观众的惊叹,这些碎片拼在一起,正好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模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