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艺术闪耀北京电影节,《北京雨燕》陆蓉之开幕大秀

AI艺术闪耀北京电影节,《北京雨燕》陆蓉之开幕大秀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雨燕遇上:北影节开幕式上那场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表演
2024年4月18日晚,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红毯上突然飘过一抹粉色的云——73岁的陆蓉之穿着花鸟刺绣的改良套装,手里托着个会发光的小玩意儿缓步走来。仔细看才发现,那是个微型飞行器,金属骨架撑着半透明的翅膀,活像只振翅欲飞的北京雨燕。这位总爱自称”萌奶奶”的艺术家咧嘴一笑:”待会儿让它带你们飞。”
AI艺术闪耀北京电影节,《北京雨燕》陆蓉之开幕大秀 -1
谁能想到,十五分钟后,整个开幕式现场真被这群”雨燕”带得腾空而起。当开场表演《北京雨燕》的灯光暗下来,十二架两米多宽的机械雨燕突然从两侧滑出,翅膀上投影着老北京胡同的斑驳砖墙。舞蹈们穿着嵌有LED灯带的纱裙,伸手触碰那些在空中划出银色轨迹的飞行器时,观众席爆发出一阵惊呼——机械鸟居然会像真鸟一样灵巧闪避,翅膀扇动带起的风把演员的衣袂吹得翻飞。
“这些家伙可不好伺候。”后台技术人员盯着平板电脑直冒汗。每只雨燕装有36个微型伺服电机,得靠AI实时处理舞蹈演员的动作捕捉数据。最绝的是当《茉莉花》旋律响起时,所有飞行器突然集体悬停,翅膀上的投影变成漫天纷飞的信鸽——这招”时空穿越”的戏法,是算法根据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档案影像即时生成的。
AI艺术闪耀北京电影节,《北京雨燕》陆蓉之开幕大秀 -2
陆蓉之后来在采访里揭秘,为了教会AI理解”老北京的味道”,团队往数据库塞了800多张胡同老照片、200多小时北京话语音样本,甚至还有全聚德烤鸭的切片显微图。”AI最初把雨燕翅膀纹路设计得像烤鸭脆皮。”她边说边比划,”我们得不停告诉它:要的不是食物链关系,是那种在钟鼓楼屋檐下穿梭了六百年的生命韵律。”
现场有位戴AR眼镜的观众突然”啊”了一声——透过镜片,他看见机械雨燕飞过的地方浮现出琉璃厂的字画、什刹海的荷花市场。这是通过空间计算实现的增强层,连前排评委的水杯都被AI悄悄替换成了青花瓷茶盏。”那一刻分不清是科技太真,还是艺术太活。”这位观众事后发微博说,配图是抓拍到的一帧画面:真雨燕的剪影与机械雨燕在投影光带里重合。
AI艺术闪耀北京电影节,《北京雨燕》陆蓉之开幕大秀 -3
表演尾声,所有飞行器在舞台中央聚成鸟巢形状,突然解体成无数光点。灯光亮起时,人们发现每个座位扶手上都停着只巴掌大的纸艺雨燕——这倒是实打实的手工活儿,是美院学生用故宫修缮剩下的金箔纸折的。这种虚实交替的把戏,恰似陆蓉之总挂在嘴边的”科技要有体温”。她谢幕时指着自己衣服上的云纹刺绣:”这套行头的花样,是AI扫描了我年轻时画的300多张草图后重新设计的,连裁缝都说针脚活像有生命。”
散场时听到两个年轻导演在争论。一个说:”这玩意儿成本够拍三部文艺片了。”另一个反驳:”但你想过没?往后拍老北京根本不用搭实景,让AI吃透这些数据,虚拟制片能省下多少预算?”他们身后,保洁阿姨正小心拾起被踩皱的金箔雨燕:”哎呦,这鸟儿肚子上还印着二维码呢?”扫出来竟是段1924年北京雨燕的鸣叫声——来自中科院动物所的珍贵档案。
那天深夜,会展中心的穹顶外真有雨燕归巢。保安大叔看着监控屏幕嘀咕:”分不清哪些是活的,哪些是机器了。”或许这就是陆蓉之想说的:当AI学会了在算法里保留鸽哨的颤音,在代码中写下屋檐的弧度,所谓的科技与艺术之争,早变成伪命题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