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深》4D巨制首映:深海探秘,地球之问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银幕变成深海:在4D影院里来一场11000米的冒险
灯光暗下来的时候,我感觉座椅突然下沉了半米。银幕上泛起蓝光的瞬间,真的有冰凉的水雾喷在脸上。这是在国家自然博物馆看《海洋深深》的开场——与其说是看电影,不如说被扔进了减压舱。耳边响起的气泡声越来越密,低头发现扶手上居然投影着压力表:50米、100米、500米…当数字突破3000米时,整个影厅突然像被巨型章鱼拽着往下沉。
“现在你们看到的白色珊瑚,其实是它们的骨骼。”科学顾问老陈的声音从头顶传来。眼前这片本该色彩斑斓的珊瑚礁,现在像被漂白水泡过的毛衣,支棱着灰白的枝丫。最震撼的是有条塑料袋卡在珊瑚缝隙里,随着水流飘动的样子,活像条正在捕食的透明海蛇。后排有个小孩突然伸手去抓,当然只扑到了空气。
影片里那些发光微生物绝了!当我们的”虚拟深潜器”驶过海底热泉区,整个影厅的地板突然亮起蓝绿色光点,像踩在星河上。中影动画那帮人居然把实验室培育的荧光藻类数据做成了互动投影,脚一动就有光波荡开。有个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在映后聊到,他们为还原某种深海虾的发光频率,在暗房里盯着标本拍了整整三个月。
说到真实感,有个细节让我起鸡皮疙瘩。当镜头推进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沉积层时,座椅下方传来”咯吱咯吱”的震动——那是模拟探测器碾过塑料微粒的触感。后来才知道,这些声音素材来自中科院深海所的实拍录像,他们真的在11000米处录到了垃圾袋缠住机械臂的噪音。
音乐人阿鲸给砗磲片段配乐时干了件疯狂的事。他把水下麦克风绑在这只巨型贝类的壳上,录下了它开合时的次声波。现在影院里回荡着的低沉韵律,其实是放大十万倍的”贝壳呼吸声”。有段展现珊瑚产卵的镜头,配乐里混进了科研人员潜水时的真实心跳,噗通噗通的和珊瑚释放的粉色卵泡完全同频。
最意想不到的是散场时的”彩蛋”。出口处立着个等比例的蛟龙号机械臂模型,旁边屏幕在循环播放真实深海作业视频。有个戴眼镜的姑娘盯着机械臂夹起的可乐罐看了好久,突然转头问工作人员:”这些垃圾…现在还在海底吗?”她手里攥着刚领到的生态问卷,背面印着主题曲《为何》的二维码,扫开是首用鲸歌采样做的电子乐。
影片里有个镜头我记到现在:当深潜器灯光扫过海沟岩壁时,突然照出一排矿泉水瓶,像墓碑似的插在沉积物里。21分钟的片长里没有一句说教,但当座椅随着洋流晃动时,你分明能感觉到大海在发抖。现在明白为什么首映礼要请那么多电影人和科学家坐一起——艺术负责让你看见深渊,科学则告诉你,那些漂浮的塑料袋正顺着洋流环流圈环球旅行。
走出影院时,发现走廊变成了”海底走廊”。墙上挂着影片里出现过的深海生物照片,每张下面都有二维码。扫开是科研团队拍摄的原始影像,比如那个在镜头前突然张开血盆大口的鮟鱇鱼,实拍视频里它其实只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这种真实与艺术的微妙错位,反而让人更想扒开科学家的硬盘看个究竟。
巡影城市名单里成都有个特别标注,因为当地高校刚培育出能分解微塑料的深海菌株。看来这部片子不仅要带人下潜,还想把实验室也拽进电影院。记得制片人说过,他们故意没把珊瑚白化前后的对比镜头剪在一起,”就像你不会把肺癌患者的X光片贴在烟盒上”。现在想想,当4D座椅模拟出800米水压时,胸口发闷的感觉或许就是大海的体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