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研讨:高群书赞段奕宏选戏不重番位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西北风沙里吹来一部不一样的悬疑剧
听说最近有部叫《沙尘暴》的新剧特别火,豆瓣开分就是8.1,直接冲上悬疑题材剧集的最高分。我本来对这种刑侦剧不太感冒,但朋友圈里都在讨论段奕宏那个角色,说演得特别”带劲”,就忍不住去扒了扒这部剧的底细。
故事要从八年前一桩悬案说起。西北戈壁滩上发现具无名女尸,案子查来查去成了死案。没想到八年后,新来的刑警队长在整理旧档案时,发现当年案发现场照片里有个细节特别可疑——沙地上有串脚印走到半路突然消失了,就像人被风沙卷走似的。这个细节当年居然没人注意,案子就这么重启了。我看预告片里有个镜头特别瘆人:老刑警蹲在戈壁滩上,手里的案卷突然被狂风掀开,泛黄的照片在风沙里打转,配上那段手风琴配乐,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剧组是真舍得下本钱。听说为了找拍摄地,监制高群书带着团队把西北五省跑了个遍,最后选在甘肃一个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镇。演员也清一色找的西北籍,连群演都要带当地口音。段奕宏采访时说,他本来不想接配角,但看到剧本里写他那个角色——一个因为查案妻离子散的老警察,每天蹲在案发现场吃沙拌面,就决定非演不可。有场戏是他追凶到废弃矿洞,手电筒照到墙上八年前自己写的”杀人偿命”四个字,当时他那个眼神绝了,愤怒里带着悔恨,看得人心里发毛。
年轻演员也不含糊。王锵演的那个新人刑警最有意思,表面是个文质彬彬的警校高材生,背地里却总往戈壁滩跑。有场夜戏绝了——他蹲在沙丘后面偷看牧民祭祀,脸上映着篝火的光,一半明一半暗,活像个精神分裂患者。后来才知道这角色真有心理问题,他爸就是八年前的嫌疑人之一。张佳宁演的小镇女教师更绝,看着弱不禁风,其实比谁都倔。她教室墙上贴着张中国地图,所有去过的地方都插着图钉,结果西北那块密密麻麻全是针眼。
最让我意外的是这部剧的”土味悬疑”。不像那些故弄玄虚的推理剧,这里的破案线索都藏在生活细节里——羊圈里突然少了的牧羊犬,供销社账本上消失的煤油票,甚至凶手作案时间都和沙尘暴天气完全重合。研讨会上有专家说这是”用馕坑烤出来的悬疑剧”,案子查着查着就能闻见烤包子的香味。记得有个镜头特别生活化:几个警察蹲在炕上吃拉条子,突然有人发现碗底沾着和案发现场相同的红土,所有人扔下筷子就往戈壁滩跑。
导演谭嘉言说他们专门采访了当年参与办案的老警察。有个细节被写进了剧里:真凶其实早就落网了,但因为证据链不完整,只能看着他逍遥法外。老警察退休前把案卷抄了三十份寄给各地公安局,这事成了剧中段奕宏角色的原型。现在终于理解为什么评论家说这是”带着沙砾感的真实”,那些追车爆炸的大场面一个没有,倒是把西北人”吃沙拌饭也要把案子啃下来”的倔劲拍得淋漓尽致。
看到第六集有个场景特别戳心。老刑警在戈壁滩找到个破收音机,里面卡着八年前的天气预报磁带。他蹲在风里听完沙尘暴预警,突然抡起铁锹开始挖沙,挖着挖着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原来当年要是再往前挖二十米,就能找到关键证据。这场戏段奕宏完全没台词,就靠背影演戏,棉袄后领子那块补丁在风里一抖一抖的,比什么台词都有力量。
现在终于明白为啥要叫《沙尘暴》了。这哪是什么天气啊,分明是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真相,是普通人心里憋着的那口气。就像剧中老刑警说的:”在西北,你要学会和风沙打交道——案子埋在沙里,你就得比风更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