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日记》豆瓣8分好评,引发影迷热议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北京大学生遇上雪域高原的孩子,这部电影把我看哭了
最近有部叫《援藏日记》的电影正在上映,豆瓣评分已经冲到8分了。我本来对这种主旋律片子没啥兴趣,但朋友圈里好几个人都在发”哭湿三张纸巾”,实在没忍住去看了——结果真香了。
这片子讲的是北京大学生韩松去西藏支教的故事。导演陈中阳挺有意思,没用那种宏大叙事,就是把镜头怼在韩松和藏族学生的日常里。开场就是韩松拖着行李箱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喘成狗,高原反应让他吐得昏天黑地,藏族小孩格桑梅朵蹲在旁边递酥油茶,还特别实诚地说:”老师你吐的样子好像我家的牦牛。”银幕前全在笑,这哪是支教老师啊,分明是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菜鸟。
但就是这个菜鸟老师,慢慢把破旧的教室捯饬得像模像样。有场戏特别戳人,韩松发现孩子们没见过钢琴,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琴键,握着孩子们的手指头假装弹《茉莉花》。镜头从教室窗户穿出去,外面是白茫茫的雪山,里面是孩子们跑调的歌声,看得我眼眶发热。藏族小演员旺卓措演得灵得很,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盯着韩松问”北京是不是每家都有钢琴”时,我后排有个姑娘直接抽鼻子了。
这片子全程在西藏实拍,导演把风光拍得跟明信片似的。但最绝的不是风景,是那些生活流的细节——韩松蹲在土灶前生火被熏得直咳嗽,孩子们偷偷往他宿舍塞风干牛肉,老校长用磕磕绊绊的汉语说”我们这里留不住老师”。范家其演得特别接地气,从刚开始连糌粑都不会捏的愣头青,到后来能骑着摩托车在冰雹里给生病学生送药,蜕变都在细枝末节里。
西安首映礼上有个细节挺有意思。放完电影主创交流时,台下有个观众站起来说:”我当年就是援藏教师,电影里孩子们用橡皮筋绑课本的镜头,跟我二十年前经历的一模一样。”这话说完现场特别安静,可能大家都在想,原来真实的生活比剧本更有力量。
看到后半段我就开始疯狂抽纸巾。韩松支教结束要回北京,全班孩子凌晨五点堵在路口,什么话都不说就是往他怀里塞哈达。最要命的是格桑梅朵突然用汉语喊了句”韩老师别走”,口音歪歪扭扭的——原来这丫头偷偷跟广播学了半年普通话。这时候镜头给到韩松的特写,他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半天,最后把行李一扔说:”我再去打壶酥油茶。”全场观众”哇”地就哭出声了。
散场时听见两个女生在讨论:”要命了,这比那些刻意煽情的片子狠多了。”确实,导演没安排什么舍己救人的狗血桥段,就是老老实实拍日常,但那些给孩子们补课到深夜、帮牧民修太阳能板、在暴风雪里护送学生回家的琐碎片段,反而让人哭得停不下来。有个豆瓣短评说得好:”你以为看的是支教故事,其实看到的是人性里最朴素的光亮。”
现在特别理解为什么这片子评分能稳在8分。它不跟你讲大道理,就是把一群真实的人端到你面前——有高原红的藏族孩童,笨手笨脚却死磕的年轻老师,沉默寡言却总在关键时刻出现的藏族校长。看完电影我查了资料,发现真有原型人物,那个最终留在西藏的韩松老师说:”孩子们让我知道,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相互照亮的过程。”
对了,建议看之前带够纸巾。我旁边坐的大哥开场前还说”这种主旋律能有多感人”,结果片尾放孩子们唱藏语版《送别》时,他擤鼻涕的声音比电影配乐还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