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伊芙>前传:马滕斯的早年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亲爱的》:当冷战遇上三角恋,这位女特工玩得有点大
听说没?BBC和德国ZDF电视台联手搞了个大动作——《杀死伊芙》前传剧集《亲爱的》(Honey)要来了!不过这次主角不是我们熟悉的伊芙或薇拉内尔,而是那个总是端着茶杯、一脸高深莫测的卡罗琳·马滕斯年轻时的故事。对,就是费奥纳·肖演的那位军情六处老狐狸,这次要带我们回到1982年,看看她24岁时是怎么在冷战泥潭里摸爬滚打的。前传:马滕斯的早年 -1″ title=”<杀死伊芙>前传:马滕斯的早年 -1″ />前传:马滕斯的早年” />
想象一下:1982年的欧洲,冷战正酣,柏林墙还坚挺地立在那里。24岁的卡罗琳可不是后来那个运筹帷幄的女强人,而是一个刚入行不久的军情六处菜鸟特工,被扔到敌后执行卧底任务。这姑娘每天醒来第一件事不是化妆,而是检查今天会不会身份暴露被绞死——这工作压力,比现在年轻人还房贷都刺激。
最要命的是她周围全是敌人,每个擦肩而过的路人都可能是东德秘密警察斯塔西的线人。而新上任的斯塔西反间谍头子弗里德里希·鲍曼更是个狠角色,据说这人鼻子比警犬还灵,专门嗅探卧底特工。卡罗琳得时刻绷紧神经,连做梦都得用假身份,生怕说梦话泄了底。
但你以为这就是全部?太天真了!编剧明显觉得光是间谍游戏不够带劲,非要给卡罗琳安排个”致命三角恋”——一边是步步紧逼的斯塔西头子弗里德里希,另一边是魅力四射的中情局特工亚伦·尼兰。好家伙,这哪是谍战剧,分明是”谁是真爱”的真人秀现场。卡罗琳自己都说,比起被绞死的风险,陷入爱情才是真正的考验。这话说的,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在参加《非诚勿扰》冷战特别版。
从放出的消息看,这部剧主打”充满调情色彩的冷战间谍剧”——听听这定位,枪战戏可能还没床戏多。想想也是,24岁的卡罗琳正值青春年华,荷尔蒙分泌旺盛,面对两个风格迥异的男人:一个是危险又迷人的对手,一个是并肩作战的盟友。这选择题,放现在都能上热搜。不过在那个年代,选错人可不是拉黑删除那么简单,搞不好就直接进监狱或者上绞刑架了。
费奥纳·肖这次要”返老还童”演年轻版自己,想想就有意思。我们熟悉的卡罗琳总是优雅地端着茶杯,用三言两语就能把手下特工玩得团团转。而《亲爱的》里的她可能连泡茶都会烫到手,搞砸任务后急得直跺脚——这种反差萌,光是脑补就让人期待。
说实话,比起正传里那些高科技装备和全球追杀的戏码,我反而更期待这种老派间谍故事。没有智能手机定位,没有面部识别系统,全靠特工的个人魅力和临场应变。卡罗琳得用最原始的方式传递情报,在酒吧厕所隔间交换微缩胶卷,在公园长椅下藏密信。这种复古的间谍把戏,比现在动不动就黑进卫星的桥段有意思多了。
而且1982年这个时间点选得妙——美苏冷战进入白热化,里根刚称苏联为”邪恶帝国”,核战争阴影笼罩欧洲。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年轻人却依然要恋爱、要生活,甚至要玩危险的间谍游戏。卡罗琳的故事就像那个时代的缩影:在意识形态的铁幕下,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和情感依然在暗流涌动。
现在唯一担心的是,看多了年轻卡罗琳的风流韵事,回头再看《杀死伊芙》里那个淡定喝茶的上司,会不会突然出戏?想象一下伊芙下次汇报工作时,卡罗琳表面严肃,心里却在OS:”小样儿,老娘当年玩三角恋的时候,你还没出生呢!”
不过话说回来,比起正传里那些血腥暴力,《亲爱的》走的是”性感危险”路线——用调情代替枪战,用暧昧眼神传递致命信息。这种风格倒也挺符合人们对冷战时期间谍的浪漫想象:香槟、晚礼服、枕边细语中的情报交易…想想《卡萨布兰卡》要是放在东柏林,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总之,《亲爱的》看起来是要给《杀死伊芙》宇宙注入一剂复古春药。我们既能看到熟悉的角色年轻时的模样,又能体验一把没有WiFi年代的间谍浪漫。唯一的问题是:看完这部剧后,我们还能不能直视正传里那个总是笑眯眯的卡罗琳上司了?毕竟现在知道了,她茶杯里泡的可能不是红茶,而是年轻时的一堆风流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