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日记》创作心路:还原支教真情

《援藏日记》创作心路:还原支教真情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那扇被砸碎的车窗,意外成就了《援藏日记》最动人的表演
3月13日北京的这场特别观影活动,空气里飘着酥油茶的味道。陈中阳带着主演范家其、王海祥他们往台上一站,后排突然站起几个穿藏袍的年轻人——中国戏曲学院的藏族学生捧着哈达就上来了,白色绸缎往主创脖子上一挂,现场瞬间响起藏族民歌,们被拉着跳起了锅庄舞。这场景活脱脱就是《援藏日记》里的某个镜头,银幕内外突然没了界限。
《援藏日记》创作心路:还原支教真情 -1
这片子讲的是北京大学生韩松跑去藏区支教的故事。导演陈中阳说起创作初衷眼睛发亮:”你们记不记得自己人生里那个改变命运的老师?”他带着团队在甘南、黄南、甘孜转悠了小半年,把真实遇到的支教老师故事揉碎了重组。最绝的是片子里那些藏族学生,全是当地找的孩子,有个小演员演着演着突然用藏语背起了课文,摄影师赵剑桥当场红了眼眶。
范家其演支教老师韩松,进组前死活找不到状态。有天他在停车场练习扔石子,哐当一声把导演的车窗玻璃砸了个粉碎。陈中阳摇下车窗还没开口,范家其突然福至:”导演我找到了!就是这种手足无措的慌张感!”后来成片里有场戏,韩松第一次站在漏风的教室里,手指在黑板上冻得发红,那个局促又强装镇定的,活脱脱就是砸车窗时的复刻。
《援藏日记》创作心路:还原支教真情 -2
王海祥更绝。这个山东汉子要演藏族汉子格桑朗措,开拍前三个月就泡在藏区。他手机里存着两百多段藏语录音,逮着牧民就学”藏普”——那种带着酥油茶味的普通话。有回在片场,真有个藏族老阿妈拽着他袖子说了十分钟藏语,场记急得要找人翻译,老阿妈一摆手:”这娃说得比县里干部还地道嘞!”电影里格桑朗措带着孩子们修校舍的片段,王海祥抡锤子的架势让藏族群演都竖起大拇指。
摄影指导赵剑桥玩了个狠的。他把摄像机绑在牦牛背上拍转场镜头,结果牦牛突然狂奔,机器摔得七零八落。没想到捡回来的素材里,那段颠簸的画面意外成了全片最诗意的空镜——皑皑雪山上,经幡在风里忽上忽下,像极了支教老师们飘摇却坚定的信念。制片人刘海洋说这段的时候,台下有个女观众突然掏出纸巾,她儿子去年刚去青海支教。
《援藏日记》创作心路:还原支教真情 -3
映后互动环节,有个戴眼镜的姑娘站起来哽咽着说:”我就是被支教改变命运的学生。”她指着银幕上韩松教孩子们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画面,”当年我的老师也说过一模一样的话,现在我在北大读研。”导演陈中阳在台下悄悄抹眼角,他想起采风时遇见的那个支教老师,那人守着一所只有七个学生的学校,却说自己在”种星星”。
这片子3月20日要在全国的人民院线上映。导演剪了个四个小时的导演版,里头有段韩松和格桑朗措在暴风雪里找学生的戏,范家其和王海祥当时在零下二十度拍了整夜。王海祥说拍完才发现靴子里结冰了,范家其更惨,脸上冻出的高原红半个月没消下去。不过观众可能看不到这些花絮了,陈中阳说这些素材留着,没准能剪成个电视剧。
《援藏日记》创作心路:还原支教真情 -4
散场时,有个藏族小姑娘给每个主创送了做的邦典(藏族围裙)。范家其蹲下来让她系上,小姑娘突然用藏语唱了段《北京的金山上》,全场掌声雷动。这场景比任何宣传语都有说服力——就像电影里韩松在日记本上写的那句话:”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照亮,而是互相点燃的酥油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