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实践规律,推进文化哲学深化研究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我们在谈论”文化”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总在说”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文化”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着哲学家、社会学家,甚至每一个普通人。就像电影《降临》里那些试图解读外星人语言的地球科学家一样,我们也在努力破译”文化”这个看似熟悉却又无比复杂的密码。
记得《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经典的场景吗?安迪在监狱里偷偷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那一刻,音乐穿透了监狱的高墙,让所有囚犯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能在最不可能的地方生根发芽,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但问题是,为什么莫扎特的音乐能打动这些看似与古典音乐毫不相干的囚犯?这就是文化研究的迷人之处,也是它最令人困惑的地方。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写过专门的”文化理论教科书”,但他们提出的唯物史观给了我们一把钥匙。就像《黑客帝国》里的红色药丸,唯物史观让我们看到文化不是飘在天上的云彩,而是扎根在实实在在的社会土壤里。恩格斯说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特别有意思——文化确实受经济基础影响,但它又不是经济的简单复制品,就像《盗梦空间》里的梦境世界,既源于现实,又能反过来改变现实。
说到”大文化”这个概念,我觉得《阿凡达》是个绝佳的例子。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人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整体看法构成了他们独特的大文化。这种文化不是某个天才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就像电影里展示的,纳美人的文化既受到潘多拉星球生态环境的制约,又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生命观和宇宙观。这让我们明白,文化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在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中生长变化。
意识形态这个话题可能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想想《1984》里的”新话”就明白了。在电影里,控制语言就是控制思想,而控制思想就能控制现实。这虽然是个反面例子,但生动地展示了意识形态如何塑造人们对世界的理解。现实中,意识形态不是简单的”洗脑”,而是像《楚门的世界》里那个巨大的摄影棚,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框架和视角。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的正是要建设一个健康、积极的”摄影棚”,让人们能看到真实而美好的世界。
《黑豹》里的瓦坎达给我们展示了文化创新的可能性。一个拥有先进科技却保持传统文化的社会,打破了”传统与现代必然冲突”的刻板印象。这提醒我们,文化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以找到自己的独特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是如此,它不是在西方模式和中国传统之间二选一,而是要创造出既扎根中国土壤又面向未来的新文化。
说到文化实践,我总想起《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让学生们站在课桌上的场景。那个简单的动作打破了课堂的常规,让学生们用全新的视角看世界。文化实践也是这样,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体现在我们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创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选择。就像电影里说的”及时行乐”(Carpe Diem),文化最深刻的意义往往就藏在最普通的生活瞬间里。
文化这个话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关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这些根本问题。从《星际穿越》中人类文明的延续,到《寻梦环游记》里家族记忆的传承,好的电影总能触及文化的深层意义。也许理解文化的最好方式不是给它下定义,而是像欣赏一部好电影那样,沉浸其中,感受它带来的思考和感动。毕竟,文化不是教科书里的名词解释,而是我们每天都在书写和演绎的生活故事。